锦屏县人民医院:以务实作风推动服务升级用暖心举措守护百姓健康
“医院管理工作要以临床为中心,上午不安排会议,必须开的会尽量安排在下午,业务培训一律放在晚上。最终目的就一个——把时间还给医护,把医护还给患者。”近日,锦屏县人民医院推出的一项“会议新规”,在中层干部会议上引发关注。该举措直指一线痛点、打破管理常规,迅速获得全院上下积极响应。
不少临床医生表示:“终于能安心查房、看门诊了!”护士们也纷纷点赞:“上午是患者就医最集中、最需要人手的时段,现在能全程在岗,心里踏实多了。”
这样实实在在的转变,是锦屏县人民医院深入开展“转作风、抓落实、提能力”专项行动的缩影。新一届党委班子就任后,并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连续两周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早上在门诊大厅察看患者排队情况,下午走进科室参加病例会诊,晚上与年轻医生交流职业发展。调研发现,医院不缺制度、不缺理念,缺的是“俯下身去”的务实作风和“把小事做好”的持久耐心。
“少开会”是为了“多看病”。一场“从小处改起、从实处抓起”的服务升级悄然开启。
针对农民群众“看病与农忙相冲突”的难题,医院整合东西部协作和“组团式”帮扶资源,固定安排帮扶专家周末坐诊,定期下乡义诊巡诊。启蒙镇的潘大娘满意地说:“咱们农民平时忙农活,停歇不容易。现在家门口也能看专家,再也不用心疼工夫了!”截至目前,周末专家门诊和定期下乡义诊巡诊已服务群众639人次。
为持续优化县域就医体验,医院进一步打通并完善了“州—县—乡”三级远程会诊网络,加快县域远程影像云平台的推广应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更好下沉基层。固本乡的杨大娘在乡卫生院做完检查后,通过视频请县医院专家看片子,她笑着说:“省了来回的一百多公里路,实在太方便了!”目前,该系统已完成远程影像诊断3076例,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最让偏远山村老人感动的是,“大医院”的专家开始定期来到身边。医院建立专家巡诊制度,组织帮扶专家和本院骨干走乡入村。平秋镇石引村80岁的刘奶奶腿脚不便,多年没出过村,却在自家门口得到了专家诊疗。她拉着医生的手说:“你们能来,我比过年还高兴!”
在提升医疗能力上,医院同样务实笃行。2024年,全院共开展新技术50项,三、四级手术占比达49.12%,微创手术占35.47%——这些数据是医院近年来持续加强学科建设所积累的成果,并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扎实推进。以往需转往省州医院的前列腺剜除术、鼓膜修补术等,如今在县域内已能成熟开展。医院泌尿外科刚康复出院的龙大叔对此深有体会,他算了一笔账:“在县医院做手术,比去省城贵阳节省了一半费用,还免去了家人奔波陪护之累。”
从推开“上午无会日”到专家下沉巡诊,从远程阅片到新技术开展,锦屏县人民医院没有喊口号、摆造型,而是用一桩桩小事、一个个细节,让群众看见真变化、得到真实惠。该院新任党委书记龙道勇说:“医院作风转得实不实,不是看会议记录厚不厚,而是看患者脸上的笑容多不多。”
流程做“减法”,服务做“加法”。如今走进锦屏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秩序井然,“一站式”服务中心高效运转,手机预约、自助打印广泛普及,检验结果互认超过2.6万例。今年1—8月,医院门急诊诊疗16万余人次,住院1.3万余人次,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5.8%,展现出医院在持续改进服务过程中取得的扎实成效。
转作风、抓落实、提能力——锦屏县人民医院正在用最务实的方式,书写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健康答卷”。
(欧焱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