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艺术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画家名叫王正忠,画牡丹出了名,被群众称为“牡丹贵手”,业内人士都叫他“王牡丹”。这位年过花甲的艺术家,谁能想象得到,他过去曾经当过20多年的杀猪匠!20年前,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转身一变,成了一名专业的画家,这是惹人眼球的特大新闻,贵州电视台等各路媒体闻讯而来,纷纷采访报道他的动人事迹。



2008年1月14日,《贵州都市报》记者熊德成 、贾华以《放下屠刀,操起画笔 杀猪匠成为专业画师》为题,对王正忠进行了报道。全文摘录如下:
一名杀猪的屠夫,由于酷爱绘画,于是便放下屠刀,弃商从画,自学水彩牡丹画技。经过数十年的磨砺,他画出的水彩牡丹画被国内外许多收藏家珍藏,成为一位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平民画家”,他的牡丹画作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平民画家”。
这位“平民画家”叫王正忠,家住贵阳市南明区解五小区。据王正忠介绍,他过去是个杀猪的屠夫,经营杀猪卖肉的生意,由于年轻时酷爱绘画,他每天卖完肉后,利用空余时间研习绘画技艺,并矢志不渝地专攻水彩牡丹画。后来干脆弃商从画,专攻水彩牡丹画技。
由于他没有受过绘画“科班”教育,许多绘画知识全靠自学,有时为了临摹好一幅名家大师的画作,要一遍又一遍地研习好几次。
经过数十年的研习,如今“平民画家”王正忠的绘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他的牡丹画作曾被美国、法国、日本、瑞士、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珍藏,还成为贵阳艺术画廊的专业画师。








2009年6月2 《贵阳日报》以《从“猪肉王”到“牡丹王”》为题,对王正忠进行了专题报道。
报道说,在湘雅村做猪肉生意时,老顾客称王正忠为“猪肉王”。5年前他放下举了16年的“屠刀”,将牡丹画到了东山阳明祠,自号“扶风轩主”。近两年来,他共售字画近200幅,其中不少被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瑞士等外国游客收藏,58岁的王正忠也成为贵阳小有名气的平民“牡丹王”。
“猪肉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牡丹所代表的富贵与正气,也是老百姓精神向往所在。”从“猪肉王”到“牡丹王”,王正忠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融于一身。他说,中间不变的是自己奉献给老百姓的心意。
苦根出身的平民画家
“老王,来一斤猪肉。”在湘雅村当杀猪匠的时候,老王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话,“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在肉案上辛苦忙活到晚上7点。之前我还当过修路工、木工,开过馆子跑过运输。”提起家境与人生历程,他并不想改变自己的老百姓出身:“有人说我是平民画家,草根画家,我觉得苦根画家更恰当。”
一路苦过来的老王,一直坚持着对书画的喜好。“小学的时候,我的毛笔字是全校第一。”老王笑着说,“当时书法老师对我母亲说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书法家。我妈妈信了。”但由于家境贫寒,他没能进入书法学校进行专业的科班训练,写字也一直断断续续。直到参加工作有了薪水,才有能力买好的纸墨笔。“但那时30多块的薪水还是不够一个月的纸墨笔费用。”老王说,“爸妈和三个姐姐补贴我,他们觉得我会写出点名堂来。”
2004年的时候,老王碰到了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一位攻牡丹画的书画教授。“戴老师见到我写的一幅字后,建议我去画画。有书法的功底,画画可以事半功倍。”老王听从了,放下手中的“屠刀”随戴教授开始了“牡丹生涯”。
万事开头难。画画用笔所必须的上锋、托锋、跳笔是书法中没有的,“最难的还是构图与造型,开始时经常就是一团颜料,看不出是牡丹。”半路出家的老王,足足苦闷了一年,“这期间画艺没有多大的进展,老伴也抱怨我把家里弄得白一块黑一块的。有一次她一气之下把我所有作品全部撕烂了……”
老王笑着说:“现在要感谢老伴,她那一撕反而刺激我努力画好。”一年后,他从朋友处见识了一幅从上海带回的牡丹名画。借回家后老王日夜揣摩临摹,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他拿最满意的一副临摹组品给女儿看,她惊奇得分不出真假。找到感觉的老王慢慢发现,买他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了,价钱也越来越高了。
近两年来,他共售字画近200幅,其中不少被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瑞士等外国游客收藏,老王也成为贵阳小有名气的平民“牡丹王”。
诗文养志 琴书消忧
王正忠的画室设在阳明祠一家茶舍里,室内茶味缭绕,纸墨添香。一身闲适的老王,展纸泼墨勾勒,数盏茶的工夫,一幅“牡丹醉春风图”便跃然纸张:主花两朵、副花若干,有含苞待放、欲放还休者,蜂蝶相逐其间,春风陶醉。
“画画有四气:墨气、水气、空气、意气。墨气劲道,水气灵动,空气留白,意气境界。”老王每天都要领悟这几句话,“每天都有新的体会。我理解的牡丹不仅富贵,更是正气的。唐武则天下令百花开放,唯牡丹以不合时令为由不开。这就是正气。”老王说,体会多了,会发现画品与人品是相辅相成的,画牡丹就需要一股正气。“画画要精专,然后再广博。”他表示要多学一些补景,将山石等充盈在画作中。
正如老王名片上“诗文养志,琴书消忧”的格言所展示的,不喝酒不打麻将的他表示,画画更多的是一种喜好,就像是上瘾了一般。“牡丹即富贵又正气,老百姓喜欢,我也喜欢。更主要的是,今后自己的晚年有最好的精神寄托,算是老有所乐吧。”(《贵阳日报》社记者 郑文丰)








2012年9月19日,《贵州民族报》以《指尖上的牡丹之歌—贵州画家王正忠的艺术人生》为题,用了一个彩色整版的版面,配以一张工作照和四副作品,对王正忠进行了深入报道,紧接着,《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贵阳电视台》等媒体,分别对王正忠和他的牡丹画进行了专题报道,从此,王正忠名声大振,各地书画收藏爱好者纷至沓来,王正忠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作品首先流到了港澳台登地区,随后卖到了英法美等国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2018年初春,记者在万东花鸟市场巧遇这位名闻遐迩的画家。他和记者一见如故,诚邀记者到他的画室做客。王正忠告诉记者,由于甲秀楼景区进行修缮,王正忠的画室又搬回家中那块10多平方米的斗室,继续书写他那美丽辉煌的牡丹之梦。在王正忠的画室,记者看到了他花的的牡丹画整整齐齐地堆在书架上、案桌上,起码有两三百副。他说,过一久旅游旺季来了,这些画就卖光了。外地游客会慕名而来,上门买画。
他平常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徒步六七公里,下午开始作画,每天创作对开4尺的牡丹画作品一幅。至于斗方、扇子画、挂历画等小品,那速度就更快了,十多二十分钟画一幅。记者由衷赞叹:这莫非是超人?
记者发现这么一个规律,搞艺术,要有天分,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但是最主要是要靠悟性。有些人搞了一辈子艺术,仍然成绩平平,就是这个道理。王正忠十年磨一剑,出手就非凡,让业内外人生由衷感叹。牡丹画已经有十年有余,他的作品获得了海内外收藏者的喜爱,就证明了他艺术作品的魅力。
云南一位客户以一千左右的价位,买了他的画,装裱好后,转手就卖四五千元,价格翻了四五倍!
有一位香港商人,花三万元和他定制了一幅《百牡图》,600+150,画上的100朵牡丹画大小不一,神态各异,场面好大,气势恢宏,让人大开眼界。








适当收一点润笔费的必要的,体现对艺术家辛勤劳动的尊重与肯定,但是艺术是无价之宝,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搞艺术是要讲道德良心的。曾经有几个经销商出高于市场价几倍的价格买他那些没有签名盖章的牡丹画,王正忠不干。他说:“我的作品必须签名盖章,表示出自我王正忠之手,我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拿我的作品出冒充别人的作品!”
如今,王正忠在贵州艺术界已经有名气了,但是他却不慌不忙,不骄不躁,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坚持绘画,努力编织他那绚烂的牡丹之梦。
“人是要有梦想的,有梦想的人,才可能造就辉煌的人生”谈到人生与理想,王正忠坦诚地告诉记者。
这,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家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