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哥看楼
临近“五一”,东莞楼市又开始星光熠熠了。上周六,孙楠刚走;这周六,吉克隽逸、柳岩、辛晓琪等明星又将联袂光临东莞。
明星营销,借明星之名造项目之势,借力打力,抓人眼球,广聚人气。有此种种利好,所以尽管请明星耗资万贯,但是开发商还是乐此不彼。
不过,笔者还是不免要唠叨几句。明星不是万能药,明星营销不等于项目热销,地产营销还需有新招,不要止步于给明星经纪人打电话。当然,笔者在此只是泛谈现象,不具体指向上述明星的金主及其行为。
明星,大众之偶像,的确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把明星请到项目现场,可以为项目直接带来汹涌人气,其中不乏目标客户;或者在明星演唱会上冠以企业大名、项目案名,可以让企业和项目的名声随明星的歌声远走高飞。在东莞,确实有相当多成功的明星营销案例。通过明星营销,不少项目获得了热销,一些公司的品牌也得到了增值。
与此同时,东莞也有相当多失败的明星营销案例。随便点点最近两年的情况,有些项目请了蔡琴、费玉清、张惠妹、李颖芝等明星来助阵,但营销效果很一般,匹配不上其巨额投入。请明星是最昂贵的营销手法,少则几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如果把这笔钱花在更合适的方面,应该可以产生更高的效率。
失败的明星营销往往在两方面遭遇滑铁卢。第一,所请明星与项目风马牛不相及。例如,某个项目卖的别墅豪宅,应该请年纪稍大的群体更感兴趣的明星,但是他们却请来了张惠妹,结果演唱会搞得很成功,但是参加演唱会的观众绝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群体,而这部分群体与项目的目标客户群交集甚小,开发商只赚了吆喝。
第二,项目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名气大小,而在于产品自身,没有对症下药。如某个大户型豪宅项目,请了蔡琴搞演唱会,应该说蔡琴的粉丝与豪宅客户群是比较对口的,但是该项目卖得不好的原因,不是名气不够,而是由于地块规模太小、缺乏自然资源、户型视野偏闭塞。这个时候,请明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钱花得有点冤枉。如果拿这些钱用于仔细调研市场,搞些精准的圈层营销或者二三级联动,或许结果会大不一样。
在商言商,谈营销就谈营销之方法,营销不等于忽悠,有自身的品格和规律,笔者就不跑题到产品和服务的领域。
或许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自然有说点“风凉话”的自由;作为一个地产观察者,也应该承担起行业啄木鸟的职责。
笔者觉得,东莞地产界对于营销还是偏于保守,不敢尝试新的营销手法,喜欢尾随其它城市搞营销,亦步亦趋,新意不足。例如,2011年第四季度,楼市陡转直下,深圳一楼盘率先祭出了“三年保值回购”计划,使得全国媒体争相报道,项目获得逆势热销。此后数月,东莞有多个楼盘东施效颦,结果自然是邯郸学步。
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很多时候,尤其是商界,情况往往相反,地上本来有路的,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鲁迅还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这句话放在地产营销界,虽然有点刻薄,但是也颇为贴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