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短道速滑队“内讧门”事件,终于有了一个说法:打架主角之一王濛被开除国家队,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被通报批评……
这个处理,似乎给了全国人民一个交代,体现了体育总局铁腕治军、严格管理的决心,王濛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代价。
正值顶峰状态、获得过4枚冬奥会冠军金牌的王濛这样退出了国家队,让人既惋惜,更深思。就像主教练李琰说的:“一年以来,我们从获得奥运金牌、大满贯的队伍到如今成了反面典型,这是值得深思的。”为何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金牌选手,居然这样快就备受指责?为何短道速滑队这支“金牌之师”,短短一年时间从顶峰滑向反面典型,成了“高山速降队”?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短道速滑队包揽女子四枚金牌,成为第一个囊括女子短道速滑全部4枚金牌的队伍,身披国旗的荣耀和带给国人的喜悦还没有散去,这支“金牌之师”就成了“多事之师”,屡屡爆出负面新闻,让国人瞠目结舌。先是“丽江冲突事件”,夏训不了了之;移师青岛,又爆出更为激烈的“打架事件”。王濛因饮酒晚归同领队王春露发生激烈冲突,其他队员、助教也有参与;王濛对酒店设施进行打砸、继而在深夜对小队员罚站……如此嚣张的行径,不但在我国运动队没有先例,在国际上也不多见。
这次的矛盾应该说是“唯金牌论”弊端的总爆发。频发的冲突,暴露出“金牌之师”在德育教育、运动员自律、运动队管理水平上,在队伍的形象品牌意识、文化底蕴建设上,都非常欠缺。这些先天不足,在金牌至上的导向下,被长期忽视,并在辉煌的成绩下被掩盖了起来。
水总是从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子流出。运动员修养不足、文化素质欠缺、心态失衡是频繁冲突的内因。在目前的运动员培育体制下,成绩是第一位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在这个导向下,不少运动员,不注重个人素质修养提升,教练也不注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导致有的运动员产生“暴发户心态”。一旦拿了金牌,便不知自己是谁,“老子天下第一”,凌驾于法律、纪律和组织之上。
此外,粗暴而羸弱的管理,加速了矛盾的爆发。目前80后、90后是运动员主体,个性鲜明、甚至张扬的运动员越来越多,他们主张个人空间,渴望被尊重和认可,这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家长式”、“灌输式”的管理、训练方法亟待改进。这次的短道速滑队内讧和今年6月国青男篮“兵谏”都说明,这个新课题,需要尽早拿出答案。
短道速滑队这支明星队伍的坠落,是个案,但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但愿体育总局能真正让全国体育界引以为戒,避免下一个王濛式的悲剧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