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牌照发放两年多来,网络规划优化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特别是多种网络并存与竞争环境下,提升用户感知正逐渐成为电信业努力的方向。为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通信产业报主办了“2011通信网络规划优化大会”,以“多元网络优化和用户感知提升”为主题,探讨后3G时代网络规划优化的现状、方法与发展趋势。会议最后进行了主题为“新网优聚焦用户感知”的圆桌论坛,由通信产业报无线主编卢子月主持。
卢子月:大家下午好,我是通信产业报无线主编卢子月,有请对话嘉宾中国联通安徽分公司网管中心主任储俊、中国移动河南分公司网优中心技术主管段志强、中兴通讯无线网优总监王有为、华为技术中国区Marketing部市场总监李翔宇、百林通信技术部经理林长龙。
首先欢迎各位嘉宾,我先向大家分享一个数据,为了配合这次会议,我们在两个月前在我们通信产业网上做了一个主题调查,在这调查当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会因为用户感知换号?在参与调查人当中有52%的人选择会,超过了50%。只有13%选择不会,35%的人选择不一定。还有另外的问题,你认为当前无线网络规划优化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有29%的人认为是没有有效评估体系,有13%的人认为网优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35%的人认为是对用户感知关注不足。有23%的人认为是面临网络环境太复杂。用户感知和评估体系合起来占65%,这两个调查不难看出用户感知在今天来讲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直接左右运营商电信市场。我们以传统网络性能,KPI为中心网络优化转化过程中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在转型当中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储俊:今天上午各位演讲者都讲了,围绕着用户感知讲了各自观点,从目前用户感知度的建立的情况来看,主要的还是偏向业务,大多数都是这样,偏向业务客观感知度,而且以业务为主线。要么从业务KPI来进行聚合,要么就是针对信令监控数据的抽取方式。严格来讲,这些只能是作为感知度建模的基础数据,他不能真正的用户感知,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映射方式和表达方式,绝不是我们线性很简单,一定是非线性动态自事业的方式。我们达到这样的映射方式,建立这样的体系,我们需要从数据来源上有更多更严格的时效性越多越好,时效性是有跨度,从过去到将来,数据力度越小越好,还有数据有效性。从这样一些数据来看的话,做运营数据的定期来收集,显然从运营商基础上比较合适。
另外一个就是作为挑战的话,还有一个就是在以主体映射得到的方式需要它面临关键技术上,我要克服他,分布式数据怎么样来搜集,怎么样来进行数据适配,建立KPI的体系,还有连接数据分析、处理还有一些故障关联等等。特别是在KPI体系建立充分性和完整性以及故障关联方面这都是后面不断深入和加强的。
另外一个就是在这种基于端到端的流程开放接口上信令的抽取他主要是通过对信令的关联,端口串联,在这样一种方式上他们所面临做的关键技术的话,海量数据的抽取,这种多接口数据的无损的获取。另外跨接口信令的智能评估,还有高效数据实时处理。
王有为:感知度优化,评估体系,运营商都在做这方面努力,这可能一个是怎么样更契合评估用户感知,怎么样分辨获取这些数据,我们可能会考虑这些数据传统的KPI可以拿到。建立过程中也有数据可获得性,还有理想化的东西和现实能做到中间有一定差异,最终我们还是手头现有手段搭建尽可能的吻合,能够尽快应用起来是比较合适的方式。
李翔宇:首先感谢大会给我们平台,我们今天记了很多东西,从同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华为公司一直致力于客户感知研究和探索。就您提到的问题我有三个观点,第一对客户感知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他是相当于一个建模的过程,建模过程中首先他的合理性,比如说你提取一个指标,这个指标是否跟客户感知强相关,这个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准确性,关于指标体系建立的问题,第二是随着3G时代到来,我们也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应该讲数据业务融合包括体验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也是比较难的点。刚数据获取,更加精确准确的数据是难点。第三是客户体验本身问题从各个角度、纬度讲到,我们认为这是综合体,首先包括了客户感知,其次还包括品牌期望,比如说是入的哪个网,包括期望值还有资费等等很大的影响。第三就是客户服务,传统的包括我们在线和非在线的客户服务,这个完整由这三方面构成客户感知度大的客户体系。
主持人卢子月:QoE是全网行为不是自己的行为。
李翔宇:对,这是跟三大运营商探讨非常多的话题,通过用户感知体系拉动我们运营商包括我们公司内部衔接和一些观点。
高仁俊:上海电信承接CDMA是08年,随着网络质量提升,09年年底开始注重网络优化,就是关注客户,我们现在提出思路就是聚焦客户。去年2010年年初,我们也在进行一些客户感知系统的创建的探索,整个系统应该说我们初步建起来了。建起来之后我感觉还是从系统的创建到系统起来之后到实际运用我感觉还是有一定距离,为什么?就是你刚才说的挑战问题,我们是做网络,要客户感知这块来源在哪,可能还是和前端关系更紧密一些,这里面要前后端联动,这是很重要的。我有我的输出,我的输出可以建设部和市场部门做建设一些参考,市场做市场一个前端信息反馈,从我的输入来说,我需要很多信息输入,客户感知是我很重要的一个输入信息。这个输入信息正确性与否或者它的科学合理性,对我网优工作开展很重要。
林长龙:我来自百林通信,大家说到很多关于用户感知指标体系建立情况,大家比较清楚这是动态化,自适应的指标,需要落地需要完善平台把它作为一个落地,可能是需要应用到云计算新兴技术。我们认为做这样的平台的企业或者说单位他必须要具备很深的通信背景,他要了解通信,又要在软件方面有很强大实力,一些厂家可以联合运营商和厂家同时制定和构建。
段志强:客户感知这个体系我接触很多,08年就接触,一直就是有概念,工作落实到实际,落实到实实在在的。
主持人卢子月:用户感知落地还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来努力,把这个事情落到实处。第二个问题想谈谈多元网络优化问题,现在中国三大运营商每个运营商至少都运营三张网络,做好这样的优化,更好利用网络资源、更好用户感知。三大运营商都在大规模部署WLAN,毫无疑问在热点地区有效分流2G、3G数据流量。相反如果优化工作做的不好,比如说像中国移动很多TD流量上流到GSM上,压力很大。网络结构复杂给我们网优提出更高挑战。问一下各位嘉宾,我们做这种多元网络协同优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或者说这种多网协同优化过程中我们现在还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高仁俊:多网络优化简单提一下,电信存在一个C+W问题,这里面优化还是要注重不同网络特点和优势,要注重优势互补概念。比如C+W,C可能更适用于移动现在的状态,W更适用于相对静止无线状态,把他们想办法衔接好。
李翔宇:我们今年华为公司在主推一个多元化网络,四网集成方案,在个别地方是两网、三网,目前存在制式简称为四网协同,我们出发点为了更好的客户感知。我们采取手段是全过程,主设备厂家有这方面优势,能在设备底层有一个很好的支持。这是第一个,从我们主设备入手,同性能和机制上来支持四网融合和四网协同的议题。
第二的话,刚才您也说到了关于产业链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四网协同时代,多元化网络时代跟之前很大一个区别我们的设备不是由一家提供,以前G网或者更早的时候可能就是有一两家提供。我们现在的网络是一个非常健康产业链的发展,我们在这个行业或者是长夜里面也非常高兴,像我们演讲主题一样,我们愿意与各界同仁共同一起打造我们非常和谐的网络。
第三就是在网络四网融合过程中,我们觉得是一个全过程,不是我们网优部门解决的问题,而是从网络规划甚至从精确选点这也是我们近年来大力推行一些技术,解决方案,我们精确选点,我们全方位网络规划,我们把这个TD、W甚至将来网络演进趋势都有一个考虑,在站点选择等等。从这三个角度来共同打造我们目前多元化网络融合的局面,谢谢。
储俊:关于多网络,针对不同网络定位来去做不同优化,咱们联通2G网络发展这么长时间,做了更广域覆盖网络,更高速更优质业务体验网络。WLAN是热点,现在更多会关注2/3G互操作,现在也是相对会结合不同场景,不同业务需求,不同终端,在智能终端分析上,很多智能终端跟普通终端有差异,智能终端又是高端用户,希望他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给2/3G互操作带来一些策略上一些更细化,针对不同场景和终端做更细化的策略,在2/3G互操作方面。
王有为:多元网络协同优化目前确实是一个非常备受关注的,中兴认为多元网络协同优化主要问题不是在技术,而是在人的认知方面。就从技术上来讲,目前支持的工具越来越强大,能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因素就更为重要。目前多元网络的优化需求对高效节能,这种需求非常迫切。我们认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端到端全流程团队建设这是迫在眉睫。
传统意义来讲主要是集中在无线优化,核心网也应该纳入跟无线网一起涵盖端到端全流程团队。协调优化里面有三不管,对用户感知影响很差。建立这样的端到端优化的话,业务承载更有分工,配合等等,从用户角度来解决真正的解决网络上存在的问题。设备商已经做了,组建这样的团队,从运营商角度来说,从制度上、流程上,公司层面是这样的事情,这是非常好的。部门之间联动,各自为政,我们认为这样做不适合当前的现状,这是我们的一点看法。
林长龙:我觉得在多元网络的融合优化这方面其实现在有一大难点,实际上是互操作的优化,在这块因为每一个网络它的擅长不同,其实我们在优化过程发现他们的考核指标或者是他们的关注点也都不一样。所以其实你要怎样把它都统一到一个指标上来,把当成一张网做优化。把G网或者是CDMA的网络专门做为一个语音的,其他可能是数据什么的,怎么样做数据,变成一张网,统一它的考核标准一些依据的话,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上海LTE更加关注热点区域覆盖,肯定关注流量指标,可能是用户感知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难点。
主持人卢子月:最理想状态该是融合在一起就最好的状态。第三个问题是端到端网优,传统网络优化有一个缺陷他只是针对网络某一个局部进行优化,很难适应我们现在通过感知需求,那由于不同业务对于网络资源需求也是不同,想问一下在端到端网络有何体系当中是否需要按照不同业务和用户进行划分,我们建立多维度的网优体系?
林长龙:我们是这样认为,这是肯定的趋势,因为移动互联网也是给我们各行各业带来很大冲击,包括每个行业,每个业务,每一种使用方式的话可能他对于业务的要求,对于我们网络要求都是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做端到端的网络评估体系,我们认为肯定需要分开来,每一种行业,每一种业务,分开来做评估标准。
高仁俊:从我们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市场部门,不同业务不同客户的话,针对不同分类进行客户感知方面工作。端到端优化,现在的优化不能再局限在无线网络,我们整个系统都应该要参与到这个系统当中来。3G业务起来之后,我们客户端也是很重要,客户端以外我感觉用户行为其实也需要,也就是说整个端到端概念我感觉应该是相当大的,相对来说甚至我们讲的客户行为,这里面相当重要。
李翔宇:对于端到端优化,这是我们这两年工作的一个重点,在运营商里面包括从理解业务的角度从端到端优化都是现在一个必然趋势。我们现在从网络运营角度来讲,我们不光是关心管道问题,还关心业务和终端,是业内大家的共识。端到端优化就是区分终端和业务,区分客户群,这是业内的共识,我们公司也是这样认为的,而且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实践。很多地方都成功进行了实践,我们有我们的VAP和VIP客户评估系统,把高端客户和投诉客户等等把它区分出来。
第二就是在端到端优化过程我们有一个智能分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使我们复杂工具变得更加高效一些,现在数据含量凭借过去靠需L表倒的话太难,有平台支持我们这样的工作。第三在体系上以前讲网络部门做这样的工作,从内部来讲各个产品包括服务组成一个联合团队,组织、机构拉伸做端到端优化,机制上可以做。
王有为:端到端感知优化今天上午整个发言都讲到了,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端到端感知优化主要是从业务这条线来出发,目前端到端其实主要的是基于主流业务,比如说我们的彩信,网页浏览,即时通信,基于主流业务的模型和大多数的用户行为是否相符,我们认为这个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随着数据挖掘的能力的深入,我们对用户的行为就被掌握的越来越深入。后续不久我们就能回答,用户的行为,以学校为例,学生最喜欢哪些业务,他们最喜欢社交网站是什么?他们这个流量爆发的时候时段是什么,学生使用ARPU值是多少,我们现在掌握比较粗放。比如说对其他的老人、商务人士对不同用户群体都可以更细的力度,更多纬度来考察。其实目前基于业务和细分行业,这是趋势。我们认为在端到端目前还是相对比较在起步阶段,以主流业务为主,后面按照行业来细分,这是趋势。而且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主持人卢子月:谢谢。我们今天圆桌论坛到现在就结束,感谢台上各位嘉宾,谢谢各位观众。
主持人:我们网络优化大会今后课题将更加精彩,将更加大众化,将更加前端化,我相信我们今后的网络优化大会在各位运营商支持下会办的更好。谢谢,2011通信网络规划优化大会胜利闭幕,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