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乔子鲲
“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是现代政府的一大行政理念。然而在一些关键性领域,人民监督还缺乏条件,比如领导干部住房、收入,配偶及子女上学、从业等关键性信息阙如,民众不清楚,监督起来也必然困难重重。
尽管这些情况也是“信息公开”的题中之意,但在实际中仍然步履维艰,似乎陷入了总在靠近却总也不能彻底公开的怪圈。最近,江苏徐州的贾汪区开始打破这个怪圈,在网上晒600名科级干部的财产,有几套房产、有哪些收入、配偶子女干什么等等,变得清晰起来。尽管其公开在全国算不得独家,一些地方也有试水,但其彻底程度算是创造了全国之最。
的确,在公开仅是个人自主填写申报组织并未审核的局限下,在该区大多数人都是“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这个千篇一律之语的情况下,在有公务员就清楚他们单位的“头”不止一套房还有私家车但都未申报的现实面前,这种彻底的覆盖面、准确度都可能与实际有较大差距,但作为一种尝试,其勇气仍然可嘉。
尽管不少官员担心财产公开会带来麻烦,但从政德上看,归根到底还是缺少点直面民众的勇气。彻底公开后,官员的正当权益会得到很好的保护,麻烦何在?也许真正的担心在于彻底公开之后所开启的监督。民众什么也不清楚,自然无从监督。知道了财产多少、收入如何、配偶子女情况,民众就会求证,就会质疑,就会追问,让官员多了自证清白的烦恼。
然而,这种烦恼,正是监督的内容。没有监督的治理,民众终归是不满意的,监督是大势,官员应当习惯在监督下治理。清白之人不怕监督,最多在民众有疑问时多费口舌罢了。有灰色收入、甚至寻租收入者,才怕财产公开,因为公开之后根本就解释不清楚。
贾汪区的官员信息公开之后,监督也就开始了。不管有没有公开彻底,知情人都会去核实,甚至会去举报。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查处。至此,财产申报制度等就将进入良性循环,但其两难困境也开始出现。如果没有举报和查处,这种制度就会沦为一种摆设;但如果有举报有查处,这种制度就很难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因此,这一制度如何在实际中稳步推进,其分寸拿捏并不容易。
如果没有举报和查处,财产申报制度就会沦为一种摆设;但如果有举报有查处,这种制度就很难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