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志願者向小朋友們介紹“通風干濕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當日,20余名大學生志願者來到安徽合肥市瑤海區三裡街,向孩子們普及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 新華社記者 杜 宇攝
我國每年因災損失數以千億計。人們慨嘆災害無情的同時,也在期盼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緩解和消弭災害帶來的損失。
提前預警,從容應對災害
天氣預報是個科技含量很高的“技術活”。有關氣象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日常天氣預報的准確率之所以還不盡如人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日常天氣預報的制作主要是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而現在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還不成熟。
“應對災害性天氣,必須加大高科技投入,不斷提高預報准確率和精細化程度。”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程曉陶表示,局地強暴雨、冰雹龍卷、雷暴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往往具有生成演變快、生命史短的特點。有的從生成到消散也就十幾分鐘,其影響范圍從十幾平方公裡到幾十平方公裡不等,因此常規氣象觀測網常常捕捉不到這些天氣過程和天氣現象。
“借助各種最新科技手段的結合,比如衛星影像、雷達測雨、地面氣象觀測系統與氣象水文預報系統等,建立完善的立體式全天候探測系統,有望提高暴雨預報精度並延長預見期。”程曉陶說。
目前,我國的天氣雷達、地面氣象站在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布設較多,而在偏遠山區和農村卻較少。在這些地區,需要提高氣象綜合監測能力,並根據偏遠山區和農村的氣象要素做出更為精細的預報。在城市中小河流、山洪溝等地區,還需要加強水文、氣象網站建設。
轉排為蓄,就地消化雨洪
在中國科技館裡,收集雨水裝置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其實,距離中國科技館新館不遠的國家游泳中心,屋頂就設有雨水收集系統,雨水經過收集、初期棄流、調蓄、消毒處理等過程,用於室外灌溉、景觀補充用水以及室內衛生間用水。
在奧運場館建設項目中,有15個場館安裝了高水平的雨洪利用系統,使用了透水性強的鋪裝材料。據專家介紹,一塊300毫米×600毫米規格的生泰砂基透水磚,可以迅速吸收並涵養1.7公斤水,超過這個水量后水就會滲透到地下。
多孔性瀝青路面也是常用的雨水收集系統。與普通瀝青路面的空隙率僅為3%至6%相比,多孔性瀝青路面的空隙率高達15%至20%,雨水可直接滲入路面,由路面中的連通孔隙向路面邊緣排走。
“這些做法既有利於消化雨洪、減少積水,也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各個城市可以根據各自的經濟實力,選擇合適的雨洪調蓄措施,增強城市對雨洪的調蓄能力,減輕城市內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程師王靜說。
“利用各種方法增加城市的雨洪滯蓄量,不僅能夠減輕城市洪澇災害損失,而且可以增強地面下滲量,補充地下水,緩解缺水城市地下漏斗不斷加深的局面,這對我國北方缺水城市顯得尤為重要。”程曉陶說,“考慮增強城市蓄滯雨洪的能力,就地消化城市雨洪,將成為城市內澇治理的重點。”
災情防疫,構筑安全之堤
面對災后可能出現的疫情,還應構筑一道科學的防疫大堤,做到盡早發現,及時防治。
有關專家介紹,根據疾病流行的規律,受災1周后發生傳染病暴發與流行的可能性將會增高,因此快速消毒殺菌迫在眉睫。如新研發的先進野戰防疫車可以快速高效地對病媒生物執行消、殺、滅。這種新型野戰防疫車採用常量噴霧、超低容量噴霧和煙霧作業3種方法,能在短時間裡對5000多平方米的災區完成防疫消毒處理。目前很多城市災后防疫工作中都將這一設備視作消毒的主力軍。
“災后防疫需要依靠科技力量。對於部分災區存在大面積水源急需檢測的情況,可以採用水質快速檢測設備。”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與應急反應辦公室主任馮子健說,水質快速檢測設備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檢測出飲用水的渾濁度、pH值、氨氮等15項指標和常見的10項毒物指標。
受災之后原有覆蓋災區的網絡直報系統很可能有一部分陷入癱瘓狀態。馮子健表示,為了及時、准確地報告災區的疫情,可以使用基於手機報告方式的疫情應急報告系統。手機的電池是太陽能的,在斷電的情況下也可以充電。這種太陽能手機裡裝上了用於網絡直報的程序,可以用手機發信息進行疫情報告,實時報告法定傳染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