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国际   军事频道 教育  教育动态  高考 旅游  民族风情   旅游景点 健康  医疗  美容  体育 房产  楼盘   二手房
跳蚤  求职  招聘   名企 汽车  二手车  修理 财经 要闻 科技  基金 文学 小说 搞笑  艺术 奇闻 评论 博客  公告
   新闻中心: 国际  | 国内  | 贵阳  | 遵义  | 安顺  |  黔西南六盘水  |  黔南  |  黔东南
  你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频道 > 科技创造 > 正文
 
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发展铸辉煌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1日 15:58:03     
 

        

今年我省夏粮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637.2亿斤,实现了我省夏粮生产总产量“十连增”,为夺取我省全年粮食大丰收、再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农业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推动河南农业腾飞,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调出大省,粮食总产已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过千亿斤大关,赢得了“天下粮仓 ”的美誉。在河南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科技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正是有科技这把打开粮食连年丰收之门的“金钥匙”,才助推我省粮食生产不断跨上新台阶。特别是在粮食作物育种方面,郑麦9023、郑麦366、豫麦47、矮抗58、周麦18、新麦18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和以郑单958、浚单20为代表的一批耐密高产玉米品种成为我省小麦、玉米生产的主导品种,有效促进了我省粮食生产的稳定提高。沉甸甸的果实,凸显了科技支撑的巨大力量。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小麦、玉米品种已分别经历过9次和8次大的更新换代,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会带动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尤其是2004年和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9023”优质专用小麦和“郑单958”高产优质玉米,累计推广面积分别超过2.1亿亩和4.9亿亩,增产41亿公斤和280亿公斤,引领和支撑了我省优质粮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低直链淀粉水稻、高蛋白大豆、转基因杂交抗虫棉、远缘杂交花生品种、双低油菜等新品种不断问世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正是这一系列高科技种子的育成和大面积种植,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100%,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在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3%,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则更为突出。

  在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情况下,我国从1992 年起明确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模式逐步从依靠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转换到依靠提高土地生产率促进粮食供给安全的轨道上来。当前,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将取得跨越式发展,这需要更多的土地,而要保证实现粮食总产的持续增加也需要稳定粮食用地面积,二者之间存在着急需破解的刚性矛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又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卢展工书记在科技界调研时给出了答案:“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是活力、科技创新是民生、科技创新是未来”,“我们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更加重视和依靠科技创新。”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而提高粮食总产。

  同时,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要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也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解决粮食增产难题,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入

  省农科院作为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把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历史使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己任,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为河南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国家奖获奖数量处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205个,其中国审(鉴)76个,国审(鉴)农作物新品种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96个,获农业部授权60个;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0件,获得授权67件。(下转第四版)

  马万杰

  (上接第一版)

  (一)调整科研任务,着力提升品种选育能力

  为保障我省粮食增产需要,省农科院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任务,集中全院优势科研力量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实现了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领域人才资源的优势聚集,保持了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高蛋白大豆、花生、芝麻、双低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沿。

  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004、郑麦7698等系列小麦新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单产记录。其中,郑麦9023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1亿亩,增产小麦42亿公斤,2003—2008年连续六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作为我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中的标志性品种载入史册,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366连续两年刷新河南省优质小麦单产纪录,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近5000万亩,已成为当前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第一大种植品种。

  在高产玉米育种方面,先后育成了郑单18、郑单19、郑单136、郑单958等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其中,郑单958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累计推广4.9亿多亩,增产玉米270多亿公斤,2003年以来连续九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花生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远杂9307等系列花生新品种,年度种植面积覆盖全省50%以上,推动我省花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50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第一大省,开创了我省花生生产新局面。

  (二)着眼生产实际,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省农科院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突出抓好先进生产适用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十五”以来,一批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简化栽培技术相继应用于生产,对推动我省农作物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依托国家“十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 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研究了小麦品质形成规律,完善了我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提出了强筋小麦“ 前轻、中重、后补充”的施氮模式、水氮配合模式和协调氮硫比例的运筹模式;组装了强筋、中筋、弱筋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使项目区优质小麦的品质达标率得到显著提升,2005 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棉花工厂化育苗无钵移栽技术”大大降低了植棉劳动强度,使工效提高了150倍,亩生产成本降低460元以上,显著增加了棉农的收入,被国内权威专家评价为“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200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打造人才高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省农科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一是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并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策”引进特需人才。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建立了“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用人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逐步实现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三是推动学科平衡发展,优化创新团队。设立5000万元院级科研专项资金,实施了“优势提升和学科扩张计划”,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动学科平衡发展,以学科为单元带动优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通过以上措施,省农科院造就了河南农业科技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中原学者4名,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领军人物,引进了160多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这些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在项目争取、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使省农科院科技竞争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争取到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90余项;在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省农科院共争取到国家级产业研发中心1个、功能研究室6个、综合试验站8个,入选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17人,试验站站长8人;在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入选首席专家4人、后备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7人。

  (四)构筑创新平台,着力提升载体驱动能力

  为进一步巩固省农科院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上的领先优势,我们把科研条件升级作为主要突破口,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平台。一是投资12亿元建设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基地占地近6000亩,涵盖现代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内容,目前总体框架已建好,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功能齐全、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试验示范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二是强化实验室建设。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一座面积为35000m2的综合实验楼,在此基础上,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河南省农作物创新中心。三是集中优势建设好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先后承建了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河南芝麻分中心和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河南花生分中心等5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四是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海南科研工作站。通过以上措施,全院科研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强力的条件支撑。

  (五)强化成果转化,着力提升服务“三农”能力

  省农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 “十五”以来,常年组织2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全省80多个县(市、区)农业生产一线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累计示范推广种植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推广新成果、新技术15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一是紧密结合我省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增收需求,大力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点)。“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先后创建了安阳、驻马店、新乡3个国家优质小麦综合示范基地、80多个单项示范基地和10个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平均每年创建不同类型的粮食高产示范方80多个,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通过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大大加快了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当前河南年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四大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中,省农科院培育的品种均占主导地位,并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

  二是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实施国家大型优质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国家和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省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河南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项目等各类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350余项,组织实施全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协作项目300余项,极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力度。

  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省农科院先后与安阳、驻马店、濮阳、新乡、信阳、周口、漯河、开封等市政府开展“院市”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了种植、养殖、加工方面73个科技合作项目。先后与中粮集团、众品集团、永达食业集团、上海烟草集团等50余家涉农企业开展了多方位的科技合作。

  (六)创新管理模式,着力提升科技发展活力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改革是创新的动力。省农科院通过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有力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创新活力,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实行“权利下移”的课题组长负责制度。采取公平竞争或民主推荐的办法选好课题组长,采取公开报名、公开演讲、公开打分的办法,由课题组成员、管理人员和专家三方评议,竞争产生课题组长;赋予课题组长较大的行政管理权、经费支配权和奖金分配权,使其做到有职、有责、有权。

  二是建立分配激励机制。按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按实际贡献定酬的分配办法,逐步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或科技产业人员实行重奖或年薪制。

  三是改革分配政策。不同岗位实行不同的分配办法,对科技创新人员实行基本工资与岗位补贴、重大科技成果奖励(1∶1匹配,国家、省奖励多少,院匹配多少)、成果转化收入(推广面积超过该作物全省种植总面积的5%以上,按照每推广1万亩奖励30元计算)奖励、高水平论文奖励相结合;从事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的人员实行工资、奖励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四是对于获得重大成果或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为鼓励科技人员从事原始创新,院里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对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品种权和高水平学术论文进行奖励。例如,院特别奖励玉米品种“郑单958”的育成者、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堵纯信研究员100万元。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很多国家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战略重点。农业科技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谁能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农业科技工作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战略性地把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这为新时期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

  作为科研单位,省农科院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秉承“求实、创新、和谐、奉献”的农科精神,勇挑历史使命、抢抓发展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我省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中的现代要素,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四项行动”和“521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不牺牲”的庄严承诺,务实重干,努力发挥科技在我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引领和推动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以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实施“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行动”。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主要农作物简化栽培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加强生物灾害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加强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二)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实施“高效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增强行动”。加强园艺作物与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设施农业效益;加强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比较效益;加强畜牧业关键技术研究。

  (三)以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实施“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行动”。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等农药新品种、新制剂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耕地保育、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与综合治理研究;加强转基因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开展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四)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行动”。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深入开展优异种质创新;加强功能基因研究,强化基因转化技术研究,构建现代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研究;开展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微生物的分子致病机制、免疫机制、抗原蛋白免疫组学研究,为畜禽品种改良及繁育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五)组织实施“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围绕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利用省农科院成果、技术、人才优势,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建永城、延津、商水、西平、罗山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


  相关阅读:
     
 
 
频道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并不是失去了一些朋
·“高考扶贫”促教育公平 一本录取人数增1
·2012年高考试题难度大 高校提档线两极分化
·双手残疾少年用3个全指叩开清华大门(图)
·高考十年探索重能力:题活起来 成绩单变化
·夫妻做10年内河清洁工 没钱供儿上大学很发
·倒数第一也过一本线 最牛高考班跪谢班主任
·北大:不会为“抢状元”讨价还价
 
发改委确定11日下调
龙年大话理财淘金
产寿险“冰火两重天
刘元春:汇率改革应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排行
·贵州:抓好信访维稳政法机关责无旁贷
·贵州:抓好信访维稳政法机关责无旁贷
·杀害应老板的嫌犯昨天傍晚落网 贵州
·贵州省今年评选十佳特岗教师
·贵州农信社当好服务农民“金融背篼
·娃哈哈冰糖雪梨杯2011都市年度人物
·贵州:今年拟遴选20余名“候鸟型”
·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马马
·武警贵州总队红色资源系列教育丛书
·民营资本激发贵州白酒老字号活力
·中年男子学孙杨鱼跃入水 脑袋撞上泳
老人脑部受伤 经抢救已脱险
店福利院领导赶到区 交纳了医药费
   八卦资讯
叶诗文 最小的游泳
盘江路小学D级危房改
黔西南州高速交警开
黔东南 实兵演练
广东客商拟投资10亿
兴隆钢厂小学学生营
 
版权所有:贵州民族报黔西南新闻周刊 广告总代理:贵州元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兴义市龙腾文化事务所
 报社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众厦大楼八楼 热线电话:0851-6838086 0851-6871 808 投稿邮箱:wyi3293888@163.com 网站备案:黔IPC备10200785号
贵阳:新闻广告热线:15685119088  兴义:新闻广告热线:15285451888 
分公司地址:贵州省兴义市向阳路锦峰大厦B2-504 热线电话:0851-3293888 3221777 投稿邮箱:32378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