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国际   图看天下  教育  教育动态  高考   旅游  民族风情   旅游景点  健康  快讯  美容  心理   房产  楼盘  
土特产  求职  招聘   名企   汽车  修理     财经 要闻 金融  基金         文学 小说 诗歌  人生    奇闻 评论 博客  公告
   资讯中心: 国际  | 国内  | 民族精英  | 红色之旅  | 彩瀑人生  |  万峰林神秘之境  |  小七孔  |  苗乡侗寨
  你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频道 > 科技创造 > 正文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
来源:首都之窗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1日 16:27:50     
 

        



发布会现场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朱世龙




北京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王英建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贺亚兰




现场记者提问




主持人范寅龙


  主持人范寅龙: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非常荣幸邀请到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和市科委的领导介绍“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相关情况。下面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朱世龙,

  北京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王英建,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贺亚兰。

  首先请王英建主任介绍一下“十二五”绿色北京发展规划。

  王英建:《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安排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措施,是对本市“绿色发展”各项任务的综合性、系统性部署。下面我就规划的重点内容向大家做重点介绍。

  一、关于规划的背景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筹办“绿色奥运”为契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广为弘扬,深入人心,“绿色北京”理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国最前列,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承载能力实现新跨越,政策法规、工作机制、宣传教育等绿色发展机制建设进一步创新健全。这就为“十二五”更高标准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仍然很大,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阶段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缺水问题已成为了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城乡环境质量与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落实中央对北京市提出的“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兵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面”的要求,切实将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动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十二五”绿色北京建设,市委、市政府编制发布了“十二五”绿色北京规划。

  《规划》提出了三项主要愿景和目标:一是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内涵促降”的科学发展新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人力等非传统资源投入。二是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绿色城市发展新模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可持续。三是打造成为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先进示范区,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将目标具体化、直观化,规划设置了20项具体指标。

  二、规划更加突出系统打造绿色生产体系。

  《规划》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循环”的工作主线,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强化实施以降耗促发展的理念,努力形成绿色经济新格局。

  一是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二是继续提升服务业比重,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8%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继续淘汰落后劣势产能,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700万吨以内,比“十一五”末压缩产能300万吨以上。

  三是深入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以下,比“十一五”末减少700万吨,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

  四是实施双控措施,确保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的“内涵促降”,单位GDP能耗下降1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能效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是更加突出量水发展,把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作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三条红线”,着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节约用水的示范区,万元GDP水耗下降1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比“十一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

  六是第一次提出资源产出率指标,这也是我市第一次提出资源产出率综合指标,“十二五”末比“十一五”末提高15%。

  七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本市首次提出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三、规划更加突出绿色消费的引领作用。

  立足首都特大型消费城市特点,规划围绕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谋划和部署,突出强调调动政府、企业与居民等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将绿色发展作为先进文化的方向,促进人文北京与绿色北京的融合发展,努力引领文明消费新时尚。

  一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居住建筑在全国率先实施75%的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3300平方米以上,完成60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建筑占现有民用建筑的比例达到67%,比“十一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

  二是逐步构建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换乘体系高效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50%,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最远新城到中心城(五环路)的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三是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体系,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确保六类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在98.5%以上。

  四是大力推广绿色产品,实施白炽灯五年淘汰计划。十二五全市范围内将禁销普通照明白炽灯,到2015年基本淘汰白炽灯,引导宾馆饭店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供应,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进商场、入超市,市民更加容易购买质优、价廉的节能环保产品。

  五是更加突出政府机构率先垂范,推动实施无纸化办公,加强公务车用油日常管理,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2%。

  四、规划更加突出深化宜居环境建设。

  《规划》围绕减少污染排放的工作主线,强调统筹大气、水环境、市容环境、废弃物处置、园林绿化等环境因素,强化整体推进和系统实施,着力打造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的生态宜居新家园。

  一是着力强化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淘汰老旧机动车40万辆,可削减氮氧化物排放1万余吨,力争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机动车国V排放标准及相适应的车用燃油标准。

  二是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完成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向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实现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提高再生水品质,主要指标达到Ⅳ类水体标准;实现42个重点镇污水全部集中处理。

  三是基本建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在山区,完成40万亩荒山绿化和5.5万亩废旧矿区生态恢复,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在平原,新改建12万亩通道绿化带,完善一批绿色生态景观走廊,提质增效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7%,比“十一五”末增加4个百分点;在城区,完成3万亩代征绿地绿化,打造南中轴森林公园,全面建成第一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和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新增百万平米立体绿化,实现中心城80%居住区出行500米即可到达公共绿地。

  四是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逐步构建“2+7”回收网络,实现社区物资回收站点100%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比“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达到3万吨/日,比“十一五”末增加1.3万吨/日,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填埋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1:8优化为4:3:3;餐厨垃圾实现单独收集,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日,比“十一五”末增加2300吨/日。

  五是持续开展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推进环境薄弱地区整治,实现五环路内主要道路、重点地区和新城中心区架空线入地。

  五、规划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机制保障。

  进一步突出了绿色发展的利益机制建设,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机制改革创新,增强社会自觉参与的内生动力,形成社会各主体共建共投共享的利益分担机制,切实增强绿色发展保障能力。

  一是突出强化标准建设,努力使北京成为绿色发展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

  二是把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前置条件,强化源头控制。

  三是强化落实节能减排考核评价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地区、部门和重点企业考核评价重要依据。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建成“1+4+N”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立区县节能监察执法队伍,健全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统计体系和调查体系。

  五是落实激励政策,设立绿色发展产业基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碳金融。

  六是大力培育市场,广泛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积极开展碳交易,争取全国碳交易中心落户北京。

  七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深化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区域合作。

  八是积极倡导绿色文化,继续办好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壮大“绿色北京”建设志愿服务力量,共同推动绿色北京发展。

  朋友们,绿色北京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绿色和谐家园。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科委朱主任介绍相关情况。

  朱世龙: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对北京科技发展的支持和关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作为18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之一,由市科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编制。

  自2009年底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开门编规划”的原则,先后邀请中央及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等代表召开了38次研讨会;书面征求了42家委办局、部分区县和相关单位的修改意见;3次专程向市人大、市政协代表汇报;3次报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审阅。《规划》编制过程中,共征集相关建议和意见822条,我们对每条意见都进行了研究和采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突出了四个“注重”。一是注重与2009年4月发布的《“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的内容相互衔接,又在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和多角度延伸;二是注重与国家及北京市总体规划和科技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强化以科技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注重加强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引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四是注重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大力推进政策改革与机制创新。

  “十一五”时期北京科技工作成效显著。根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75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14.8%;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302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9%,年均增长14.0%;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达1.59万亿元,年均增长26.8%。“十一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5%,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7.1%,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500家,接近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规划》在回顾与总结“十一五”时期科技北京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和北京市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四个结合的原则,即:在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支撑首都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坚持成果突破与产业化相结合、坚持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下,把握科学发展主题,以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主线,着力服务和用好中央科技资源、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着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支撑“人文北京”、“绿色北京”建设。

  “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以全面对接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国家科技计划为依托,增强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储备;以优化机制为根本,全面吸收利用中央科技资源,大幅提升首都持续创新能力。

  第二,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要求,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通过培育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服务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促进现代农业高端发展。通过促进“全链条贯通、全要素组合、全主体参与”,引领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两个品牌。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筛选并推广应用一批适用技术及产品,支撑首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强化食品安全与医疗健康科技保障,推广城乡建设与管理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低碳城市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体系,使科技创新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四,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按照“三区两地”的战略定位,深入推进政策机制创新和改革试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促进高端产业布局优化;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向实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大步迈进。

  第五,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首都科技资源整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营造创新软环境等举措,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确保《规划》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

  未来五年“科技北京”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推动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规划》设定了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5.5%”;“技术交易额超过1800亿元”;“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500亿元”;“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超过12%”等10个具体目标。可以说,通过这些具体目标的支撑和架构,规划为我们勾勒出了“科技北京”的宏伟蓝图。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科技工作者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目标必将实现。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朱主任。下面有请贺亚兰处长介绍有关情况。

  贺亚兰: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下面我代表市委宣传部向大家简要介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一些情况。各方面。

  一、人文北京变化的有关情况。

  人文北京规划是北京市级综合规划,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精神文明建设,、住房、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社会建设、政法、民政等15个市级专项规划。目前的人文北京规划是在上述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研究编制的。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有四方面,一是如何巩固和发展人文奥运的成果,继承和弘扬奥运遗产。二是如何准确把握和凸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性质和定位。三是如何把握和体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四是如何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中更好发挥北京的特点和优势。

  为此,我们召开了大量的论证会和座谈会,先后听取了64家单位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与6月9日、7月27日分别通过市政府专题会和市委常委会的审议,可以说人文北京规划的编制过程既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落实的过程,也是形成共识的过程。人文北京编织的总体规划一个核心,四个发展。一个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个发展就是推动民生发展、文化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一个核心,四个发展揭示人文北京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核心内涵,阐明人文建设的主要方向和路径,体现人的发展和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紧密结合,凸现城市发展的人文内涵。

  人文北京规划除了序言以外一共有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第二到九部分是重点任务和举措。最后一部分是保障措施,一共约2万3千字。

  二、人文北京的总体规划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维护和实现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弘扬人文精神,大力改善改善民生,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目标,坚持以文化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文化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文化发展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引进、培养高端的人才为着力点,不断繁荣发展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升首都的人文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和文明感召力,为建设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中国特色首善城市奠定基础。

  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总体推进。

  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在全民推进民生发展、文化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汇集广大人民群众,国家文化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实现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率先形成较为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国家文化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城市文明程度居全国前列,社会主义和谐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人文北京规划的重点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

  人文北京规划围绕保障民生、弘扬文明、繁荣文化、构建和谐提出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一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稳定和扩大就业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建设,包括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三是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四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推动产业整体升级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五是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诚实的文明程度,包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六是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包括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七是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包括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八是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包括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为确保顺利完成上述任务,人文北京规划提出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民参与,健全政策措施,坚持人才行文,营造浓厚氛围,完善考评机制。

  四、人文北京规划的亮点和特色。

  总体来看人文北京规划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凸现人文关怀的主题,人文北京规划紧紧围绕就业、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交城市建设、人文惠民,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增加人民福祉的明确思路。

  二是突出文化发展的重点,人文北京规划着重安全中央关于文化发展三加快,一加强的总体要求,突出首都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容,提出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体制,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首都的支柱性产业等一系列重大安排。

  三是体现首善之区的要求,立足北京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既切实可行,又体现首善之区的目标和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对提高市民的素质,特别是加强诚信建设的内容提出明确的却错。

  四是具有高度的统领性,由于人文北京规划涉及面广,工作跨度大,因此人文北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举措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着重体现主要思路、重大项目和关键举措。同时作为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力求上下衔接,共同构成人文北京的工作体系,也力求科技北京规划、绿色北京规划相互衔接,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整体性。

  总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和为贵,以爱为先,才能把北京建设成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为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提问。

  北京电视台:“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朱世龙:主要是坚持科技创新来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就北京来说,主要是六大产业,包括信心、装备、电动汽车一共是八个产业,北京来说,特别是在三个产业方面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北京方面农业也很重要,以服务世界城市为特色,构建农产品供应的基础和保障。另外,要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走一二三产融合的道路,特别北京走高端高效的道路,“十二五”强调继续和科技部和农业部共同建国家农业现代科技城。

  二是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特别强调在关键技术的突破,在产业链进一步推进,培育先进的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或结构优化升级。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也推动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推动升级,特别是提高老字号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是北京产业结构已经是超过75%,北京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包括科技服务业等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该说,“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推进科技振兴产业的工程,来强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香港文汇报:《规划》中提到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京市在今后五年会采取哪些措施?

  贺亚兰:谢谢您的提问。在“十二五”人文规划中,第四项大的内容就是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将在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从文化设施方面,包括要建设好一批文化设施,利用好一批文化设施,改造好一批文化设施,恢复好一批文化设施,整合好一批文化设施。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通过重建、改造、修缮、恢复等等,像恢复中和戏院、吉祥戏院等一些老字号演出场所,要恢复他们的功能。同时要加大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要建成集教育、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功能区。

  第二个措施就是要从文化院团培育方面加大工作。体制内要支持像北京人艺、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杂技团等重点保持院团艺术水准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体制外的话,要加强对民营艺术团体鼓励、扶持和引导,让他们健康发展,形成体制内外有序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三是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完善方面,将加大科学规划的力度,比如网络的布局,要以大型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乡镇村等四个文化设施为基础,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里还包括信息化改造、城市社区、区县文化馆的建设,像多厅影院的建设,荧幕要接近800块。还要加快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全市级别团一级馆达标率力争实现100%,全市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两千万册。加强城乡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设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建立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四是从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实施四大工程。一个是文化精品工程,比如要加大对爱国题材、当代题材、原创、北京题材的引导力度,实施民族传统节日工程,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实施群众文化品牌工程。通过这些工程,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是从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方面实施电影公益放映工程等,比如像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年放映的量达到10万场以上。公益演出惠民工程周末演出场计划年实现演出1000场的目标。民间、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要演出1000场等。

  六是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这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相结合。

  总而言之要通过上述的工作,按照中央“三加快,一加强”的目标来实现和满足首都市民对文化权益的新需求,对文化产品的新需要。

  北京日报:一个问发改委王主任,咱们提出经济技术产出指标,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这个指标是什么意思?另外“十二五”比“十一五”高15%,目前十一五末资源产出率是多少。第二个问题问科委的朱主任,材料中说规划中提到强化支持民生工程,提高科技成果惠及民生,规划中哪些是老百姓可以受益的?

  王英建:这个指标是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消耗的指标,资源总消耗量除以经济的产出,就是资源的综合产出。明确比十一五末降低15%,前期在做调查研究工作,十一五的数还在测算中,这个指标我们提出就是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单位消耗的产出量,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使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更具有竞争力。谢谢。

  朱世龙:科技支撑里现在讲包括医疗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应该说从国家来说有四个方面,国家来说这次“十二五”规划更加细一点,这次比过去提得更加宽一些,就是把如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攻克一批重大的科技技术,使这些成果真正惠及民生。大的方面有五个方面,一个是支撑首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强化食品安全和医疗健康方面,三是推进城乡管理的科技创新成果,四是低炭环境建设,五是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保障。在首都文化科技事业方面,提升文化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推动文化成果加快应用。在强化食品安全和应用方面,有疾病关键技术的研发、重大疾病的公共服务平台。应该说当时提出12项工程进一步扩大,我们感觉所有的这些都会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新京报:在绿色节能方面,政府用车现在的管理方式怎么样,今后大概会怎么改善?

  王英建:政府在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方面逐步在深化,前一段时间已经看到三公经费支出中包括公务用车费用的支出,这样能进一步促进各个机关单位深化在日常工作中的车辆运行管理,车辆的修理管理,车辆的用油管理,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使三公经费中车辆用油的消耗会逐渐下降。

  中国日报: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方面如何完成国家下达的下降17%的指标?

  王英建: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压力很大,一个是我们的绝对值最低,二是连续五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三是降低的幅度最大,降幅达到26.99%。正是这样三个方面,使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也给我们“十二五”期间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特别是完成国家下降17%的节能目标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十一五”期间主要的着力点在于我们调结构、建机制、打基础,特别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大概占到我们总的节能量的80%。包括首钢等一批在内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关停并转,“十二五”期间这样的空间在缩小,所以难度在逐步增大。

  正是针对这样的形式,我们确立十二五期间双轮驱动的格局,就是继续把创新驱动作为“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来抓。一方面继续深化原来的基础措施,另一方面利用北京科技资源、人力资源比较有优势的特点,来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加强机制创新,使我们节能降耗的工作继续深化,真正走出一条从原来结构降耗向内涵促降的格局转化。另一方面继续深化结构调整,特别是在结构调整中,我们这次不但要着重把产业结构调整还继续进行深化下去,第三产业的比重要从2010年占比75%提高到“十二五”末的78%。同时把能源结构调整作为“十二五”期间重要的环节来对待。其中提出清洁能源的比重从2010年70%提高到2015年的80%,要提高十个百分点。其中煤炭的用量要从现在的2700万吨降低到2000万吨之内。天然气的用量要从现在的占比13%左右提高到占比20%左右。能源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突出了我们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突出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从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能源消耗。这样使整体能源的利用效率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个方面,要深化重点领域的节能。我们在建筑、交通等领域实施一系列的重大调整措施,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确实使城市的运行、建设和城市发展走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来,确实实现节能减排、节能降耗的目的。比如我们提出在建设领域里要实施75%的建筑标准,同时减少单位能耗消耗,确实使我们整体的城市节能率有一个提高。我们提出的目标还有一个就是改造6000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这个我们提到要达到67%,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我们进一步形成内涵促降的格局,同时进一步加强考核和管理,使我们区县、各部门、各行业、社会单位能够按照整体的工作部署安排来落实好我们各项措施,确实使我们“十二五”期间的节能降耗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谢谢。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设科技北京来如何打好国际合作这张牌?

  朱世龙:现在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应该说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北京发展现阶段,离不开科技创新,非常需要聚集全世界的创新资源,所以我们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一定要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为了加强这项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构建全世界重要的机构、人才、企业来汇集全球的资源。今年4月份召开第一次大规模的跨国技术成果论坛,在这次会议上签了18个合作意向。另外建立了国际技术协议网络。主要有两项一个是推动国内的技术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来进入市场,二是科技成果的招引,紧密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北京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需求来积极引进国外的大型企业,国际知名的实验室,包括区域性研发的总部,怎么进一步把先进的资源聚集到北京。

  另外我们也支持企业利用人才、技术、项目,提升创新能力。一个我们是建立网络的平台,另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的积聚区,通过把中国一系列的平台建设,把全球的最创新的资源,包括人才、团队引进到北京。同时真正对接全球最新的创新科技成果资源推进北京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我们十一五取得一些成绩,“十二五”还要继续加强。

  主持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0
 
频道阅读
暖心妈妈坚持手绘书信 “陪伴”求学的女儿
·关于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情况
·考生如何应对新高考
·考生如何应对新高考
·贵州省高考第一批本科录取结束 北大清华录
·让寒门学子入学无忧!2016高校学生资助政
·德江县2名教师在铜仁市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
·贵州省高考志愿今日补报信息 一本尚有238
 
传中石油管道资产将
威门药业举办新春年
杭州西湖黄金周游客
广汽丰田出方案补偿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排行
·惊爆!八省市游客到贵州免100天门票
·中国龙网、窗口网融媒体赴兴义万峰
·韦元龙创作简历
·未名湖文学社韦元龙(图文)
·走进春天,走进诗歌 --2021第三届“
·王坚:坚持你相信的事,相信你坚持
·滑天下之大稽,权力是人民赋予你抓
·强健中国“芯”
·兴义对危险驾驶“零容忍”
·小罐茶干货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谨防诈骗
老人脑部受伤 经抢救已脱险
店福利院领导赶到区 交纳了医药费
   八卦资讯
IS袭击利比亚东部油
李克强视察棚户区:
山西吕梁副市长张中
人参泡入60度白酒中
习近平2016年首次国
周永康子侄违规开发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世界华人华侨精英联合会 广告总代理:贵州元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兴义市龙腾文化事务所
报社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众厦大楼八楼 热线电话:0851-86838086 0851-86871808 投稿邮箱:3237866@163.com网站备案:黔ICP备10200785号
新闻广告热线:15285451888 工作QQ:624554591(龙歌百越)
常年法律顾问 贵州博文律师事务所 李兴武 律师 手机:13885026100,工作QQ:1380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