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获悉,“中国预防腐败网”、“中国预防腐败调查研究中心”等47家招摇撞骗,打着“维权”、“反腐”等旗号进行敲诈勒索违法活动的网站近日被依法关闭。今年3月份以来,已有89家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网站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关闭。(6月20日《新快报》)
4个月时间,89家违法违规网站被依法关闭,这无疑表明了政府坚定不移打击网络诈骗、净化网络环境的决心和意志,顺乎民意,深得民心。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打击网络犯罪是一项长期任务,关闭一批非法网站,只能说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铲除网络敲诈的滋生土壤、防止非法网站的死灰复燃,则需建立打防并举的长效管理机制,这才是保持网络净土的治本之策。为此,需攥起三位一体的“组合拳”。
首先,政府监管需加快机制化进程。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算起,我国18年的网络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非法活动的斗争史,无论是扫黄打非还是打击网络行骗,不乏一波又一波的“专项治理”和“整治风暴”,国家也曾叫停、关闭、取缔不少非法违规网站,但此类问题似乎总难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尴尬,如何让政府对网络治理常态化、监管措施机制化,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比如,不断升级网络监管法治水平,切实加强网警队伍建设等等。
其次,官方网站要适时“清理门户”。从此次被关闭的47家非法网站的行骗手段看,他们一是抓住了人们痛恨腐败、惧怕曝光和渴盼维权的普遍心态,以要挟刊载负面新闻行招摇撞骗、敲诈勒索之实;二是假冒国家机关或公益组织名义,拉大旗作虎皮,狐假虎威。这不仅凸显公众对正规、官方网站的信任,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正规网站的在管理方面的漏洞。因此,整治非法网站,除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打击处罚外,必须加强官方网站的自律与管理,发挥良币抑制劣币的作用。官方网站不但要自己行得正、做得端,还要睁大警惕的目光,主动及时地发现和拆穿冒牌的“李鬼”。这既有利于自身形象的维护,也为清除网络蛀虫做出了贡献。
其三,网民辨假识骗的能力亟待提升。打击非法网站既需持久战,更需人民战,只有构筑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才能保障网络世界的长治久安。政府在对非法网站实施查处和整顿的同时,还需着力提高民众的辨假识骗的能力。要及时准确地告知公众,如何辨别非法反腐网站,企业在受到这些违法违规网站要挟勒索的时该如何判别和应对;要通过对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揭露其“阴暗心理”和卑劣行径,让网民看清招摇撞骗、敲诈勒索者的“本面目”,加入到揭露、举报、谴责非法网站的队伍中来,从而形成对网络招摇撞骗、敲诈勒索者以“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围歼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