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开放的乌托邦

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在2007年开放应用程序接口之后,他的商业策略几乎成了互联网行业的事实标准。
“有没有一个能够超越‘偷菜’的游戏?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也不知道。”在位于北京泰鹏大厦的办公室里,开心网副总裁郭巍对记者如是说。
成立短短3年之后,一夕爆红的开心网开始遭遇“成长的烦恼”。2008年下半年,很多办公室白领都沉迷于这家网站推出的两款游戏——“抢车位”和“朋友买卖”,而后“偷菜”游戏掀起了新一轮的狂热,甚至引起部分企业的“封杀”,其风靡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在经历了“从几千个用户‘啪’一个月就变成上百万用户”的狂喜之后,开心网推出了包括“开心城市”在内的诸多游戏,却没有一款游戏能再现“偷菜”的盛况。郭巍感慨道,“现在用户太容易审美疲劳了。”
事实上,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巨头,都无法保证一点,那就是自己的下一款产品一定会成功。这些互联网企业发现,凭一己之力,殚精竭虑,却永远赶不上用户口味的变化。
开心网的学习榜样,大洋彼岸的Facebook则为中国的互联网展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图景:通过开放API打造出一个开发平台,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耕耘,新的应用则像野草一样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
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写道,“扎克伯格是从刚一摸触键盘起,就一直在构思一个平台”,“希望把Facebook设计成某种操作系统,你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从2007年5月开始,Facebook完全停止了应用程序开发,唯一的事情就是维护用户的个人主页和人际网络,而几乎所有的其他服务都由软件开发公司来提供。截止到2010年底,已有超过100万的开发者在Facebook平台上开发出50多万个第三方应用。另外,Facebook connect让任何网站都能挖掘Facebook上的用户和好友关系数据,并把用户的活动反馈到Facebook上。目前有1万家网站使用了这一服务。而Facebook也因此在全球赢得了7亿用户,并超越雅虎成为全球显示广告的老大,还未上市,估值已达到令人瞠目的700亿美元。
互联网平台的江湖地位也因为开放出现了戏剧性的交替和转换。2007年Facebook宣布开放之后,仍然坚持所有程序都自行开发的MySpace就迅速被前者超越,这个曾经的全球社交网站老大目前在美国的访问者已不足2000万人,新闻集团意欲出售,却应者寥寥。免费开源的谷歌Android系统以每年615%的速度高速成长,短短3年间就从一个无名小辈变成与苹果抗衡的手机操作系统,而固守塞班系统的诺基亚从手机老大的宝座跌落。
互联网的风向变了。开放的大潮一举冲破了封闭的闸门。一时间,开放变成互联网最虔诚的宗教。无论是腾讯、百度、淘宝、盛大这样的传统巨头,还是360、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这样的互联网新贵,都纷纷祭起开放的大旗。
开放改变的不仅是平台本身,还有整个互联网生态。在Facebook的平台构架上,每个人都能轻易地像微软一样开发应用程序,《魔兽世界》用6年的时间取得了1200万用户,而《愤怒的小鸟》取得同样的成绩仅仅花了9天,Zynga、Rovio一夜之间成长为游戏巨头。目前,Facebook平台有50家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软件公司,开发者的总收入与Facebook自身的收入相当。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开放 API的行为就是把网站的服务封装成一系列计算机易识别的数据接口开放出去,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而提供开放API的平台本身就被称为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平台,网站不仅能提供对Web网页的简单访问,还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交互。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已经存在的、公开的Web网站而开发丰富多彩的应用。按照互联网评论家谢文的观点,开放平台应该是基于web2.0的从人出发的三维开放:一是对应用层面开放;二是对平行的平台开放,即一个ID号码走天下;三是对人的行为关系数据的分享。而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开放平台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那么,在中国的土壤上,Facebook式的开放能否被原样复制?开放又将如何重塑中国互联网的产业格局?

自2007年5月24日正式推出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接口(API)之后,Facebook的商业策略选择几乎成了互联网行业内的一项事实标准——对于那些拥有高黏性产品服务、并以此获取到大量忠实用户以及流量、同时缺乏足够变现能力的“平台化”公司而言,将自己的API开放给第三方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在开放了API之后的Facebook Platform上,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据说,当时的扎克伯格也并没有细节化的执行方案,而仅仅只是看到了开放的趋势。这其实也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关,比如,在他主页上的个人简介里,扎克伯格这样写道:我正在努力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而在外部环境上,Facebook的开放也充满无奈。2006年,当年的另一位老牌社交网络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Facebook一下子感受到了生存压力。当年9月,Facebook和雅虎开始进行关于收购的认真谈判,价格约10亿美元。同年 10月,Google以16亿美元收购YouTube,一时间传闻四起,据说Google曾开价23亿美元抢购Facebook。
然而,扎克伯格并未让传闻成真。前雅虎CEO特里·塞梅尔曾对媒体说:“我从没见过任何人能对10亿美元视而不见,但是扎克伯格说,‘不是价格的问题。这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自己把它养大,看它成长。’我真的难以相信。”
正是性格中的某些执拗,扎克伯格在模模糊糊的方向下,带着Facebook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开放的道路,其在近几年间的发展,一步步坚定了扎克伯格的决心。甚至,一向我行我素并擅于追求极致的苹果,在2008年推出App Store时,也选择了与该事实标准相统一的运作模式,只不过,苹果为其开放附加了更多的条件。
但由于其社交属性,Facebook所给出的限制条件少之又少,并通过Facebook Connect、Like按钮等社交插件产品,将其平台的核心优势继续向外延展。同时,在另一方面,Facebook借助资本来大力扶持优秀的第三方开发者,迅速构建起自己的生态系统。2007年7月4日,风险投资公司Altura开设“Altura 1 Facebook投资基金”,成为第一个只投资Facebook相关项目的风险投资计划;几天之后,Bay Partners宣布成立“应用工厂(AppFactory)”,一个只投资Facebook应用的种子基金。种种的激励计划使Facebook平台上的应用迅速丰富起来。只过了4个月,应用数量已激增至4500个。
在这一过程中,Facebook又巧妙地对衡量应用程序热度的标准进行了微调,从以用户数为排序依据转而倾向于那些更有深度价值的应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借由Facebook平台逐渐成长起来的明星级开发商比如Zynga,Facebook先是设立了一些规则来限制它们的商业推广行为,后来又推出了Facebook Credits来进行牵制,开发商们通过Facebook Credits所获收益的30%将会分给Facebook。
一系列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Facebook通过开发策略所构建成型的生态系统的环境,下一步,Facebook要为这一生态系统添加更多价值。2010年4月,Facebook推出开放性社会化图谱(Open Graph),目的是要提供一个基础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开放图谱”,而其他所有互联网上的网站和应用都可以基于这个“开放图谱”为其用户提供应用和服务。这项宏伟的计划一方面隐隐折射出Facebook更大的野心:按自己的逻辑构建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另一方面,开放图谱使得Facebook能够轻松获得大量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你”。
从外延到内涵,Facebook很有效率地稳步推行着其商业策略,开放,正是其所有策略中的精华所在。截至2010年年底,Facebook的应用开发者人数稳定在100万左右,遍及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另据comScore的统计数据显示,每月有超过70%的Facebook用户安装Facebook Platform上的应用,而目前该平台中的应用数已超过了55万。Facebook现在的注册用户数也已超过7亿。
然而,和Facebook目前庞大的用户基数相比,其还不到20亿美元的年收入显得格外失衡,尽管Facebook有着愈来愈强大的盈利能力,但如何将这样巨大的流量变现仍是这个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忧虑,Facebook仍然谨慎地控制着这7亿用户所发布和分享的信息,比如,Google的搜索引擎至今无法抓取和分析这些信息。
所谓开放与封闭的边界,也不过是商业胁迫下的战略选择而已。5月16日,Facebook宣布对微软旗下的搜索引擎必应进一步敞开怀抱,用户在使用必应进行搜索时,结果会显示其Facebook好友所推荐的小说、音乐、电影等各类资讯。双方自去年10月起开展合作,微软是Facebook的股东之一。
年轻的扎克伯格低调而内敛,却难掩其勃勃的野心,他是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帝国,这个帝国几乎可以将目前互联网上的一切整合进来。一方面,Facebook平台上现有的信息和流量已足够大;另一方面,由于7亿用户的立体和真实性,其蕴含的商业价值无法估量,由此能在事实上形成了互联网中的“局域网”。
更重要的是,如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其用户黏性要比即时通信、搜索更高,这使扎克伯格对待开放的态度要比他的前辈们更加从容有度。
六、谁是胃口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盛大做游戏,百度做搜索,腾讯做即时通讯,阿里巴巴做电子商务。这样的描述显然已经落伍了。
实际上,平台化之路让它们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大。《数字商情》周刊将联合众多数字媒体和专业人士发起投票,选出胃口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配图: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
涉足领域:搜索、电子商务、视频、人力资源、在线旅游
事件:百度正式进军在线旅游业。近期,百度公司向去哪儿网投资3.06亿美元,成为去哪儿网的第一大机构股东。而所投资的3.06亿美元,也创出了百度有 史以来单项投资的最高纪录。对于百度这一难得一见的重磅投资,百度首席财务官李昕晢表示:“旅游一直是百度信息服务的重要领域,而中国旅游消费者数量每年 增长迅速,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对于百度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腾讯
涉足领域:即时通信、杀毒、电子商务、门户、视频、游戏
事件: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腾讯依靠上亿用户的优势,涉足领域包括电子商务、搜索、网络视频、输入法、安全软件、下载等。在腾讯合作 伙伴大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宣布将向第三方合作伙伴开放腾讯平台。在他看来,腾讯的使命正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转向与 第三方合作伙伴打造一个“没有疆界、共同分享的互联网新生态”。
阿里巴巴
涉足领域: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SNS、线下零售
事件: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淘宝公司将会分拆为三个独立的公司,即沿袭原C2C业务的淘宝网,平台型B2C电子商务服务商淘宝商城和一站式购物搜索引擎一淘 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淘宝为了更好适应今天行业的快速发展,决定提升‘大淘宝’战略为‘大阿里’战略”。
大淘宝也将触角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不仅推出淘宝手机,在无线互联网领域布局,还进军线下零售,授权副食品店、超市、连锁店、校园店等社区店成为淘宝网官方授权代购店。
新浪
涉足领域:微博、IM、无线领域、门户
事件:在以Twitter概念成功切入Web2.0领域之后,新浪成功地从媒体型门户网站转型成社交媒体公司。去年,新浪与MSN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 合作涵盖微博、博客、IM、资讯内容、无线等方面。新浪是Windows live Spaces在中国大陆地区官方迁移合作伙伴,迁移完成后,用户可通过Messenger账号登录新浪博客。
盛大
涉足领域:游戏、微博、文化、娱乐、主题公园
事件:当你打开手机玩棋牌游戏、在电视上看盛大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脑上看拥有版权的视频?熏或者迷上盛大某款游戏时?熏请不要惊讶?熏从卧室到客厅?熏盛大的产品正试图承包你的娱乐生活。有互联网观察家表示?熏盛大网上迪斯尼娱乐王国的构架已经搭成。
近期,盛大富微博产品“推他”正式开放注册。推他方面负责人表示,在开放注册的24小时内,注册用户数量超过10万人,同时“推他”即将完成A轮融资。
网易
涉足领域:游戏、门户、邮箱、农副产品
事件:网易CEO丁磊很忙,不光要做好自己的IT主业,他的副业天地也越来越宽广:一方面他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建起了总面积1200亩的养猪场,另一方面他和朋友合伙开起了酒庄。
近期,网易正式发布了一款大型网游,其CEO丁磊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网易每年盈利的八成到九成依然靠网游来贡献?鸦对于尚未成型就已轰动一时的“丁氏猪肉”,丁磊称“年内一定市场有售”,并称价格不会太高。
京东商城
涉足领域:家电、书籍、农副产品、百货
事件:在电子商务市场上,战争从未停止过。京东网上商城依赖低价策略和产品口碑,在B2C市场风生水起,不断蚕食着传统家电连锁市场份额,国美酷巴网、苏 宁易购网不得不拍马杀入。在京东CEO刘强东近日宣布京东图书以低于同行20%的价格促销后,当当网旋即上马加入厮杀阵营。“三英”全力启动低价策略,围 剿京东。刘强东觉得,京东目前在B2C初生的大森林里,属于“饿狼”的角色。
搜狐
涉足领域:微博、门户、视频
事件:历经三年的酝酿和精心筹备,搜狐视频开创性地与中影集团合纵连横,近日正式启动“7电影计划”,甄选出7位一线男明星跨界执导7部影片,在2011年7连发,为搜狐视频的原创帝国进一步开疆辟土。
年前,搜狐视频正本清源,一扫行业内盗版横行的痼疾,将视频行业引向了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如今,搜狐制造正在用原创推动新媒体成为内容生产的正规军。

谁将是中国互联网通吃的赢家?
在今天的中国高科技领域里,人们经常会听到某些公司采用“赢家通吃”的战略。“赢家通吃”指的是一家公司──通常处于一个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兴行业──耗用大量的金枪银弹来攻城略地,力争在一个拥挤的竞技场中脱颖而出、长盛不衰。
在我最近访问中国期间,许多公司的CFO向我透露他们正在采用“赢家通吃”的战略,希望成为下一个亚马逊。
今时今日,中国科技行业正在经历着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在电子商务领域,淘宝网/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DANG)等都在采用“赢家通吃” 的战略;在服装方面,凡客也在使用类似手段;而在鞋子方面,乐淘网也不例外。最近,我还听说优酷网(YOKU)的CEO古永锵在CNBC向美国观众透露他 们也正在追随“赢家通吃”的战略来稳固市场第一的位置。当然,最近十分火热的团购板块,包括拉手网等自然也是如此。而新浪(SINA)微博在与腾讯微博的 较量中又何尝不是在采用“赢家通吃”的战略?
无论你是在北京(或者上海、杭州等地)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大型的门户网站上,这些公司的广告无处不在。
这些公司每天都在烧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币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他们把投资者的资金都用在吸引客流上,并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成为市场上的领军企业。他们有一种感 觉,认为资本市场的“水龙头”会永远眷顾他们,使他们可以随时在风投市场上吸纳更多的资金,或者以IPO及增发等融资渠道来维持目前疯狂的广告费用。
当新顾客光临他们的网站时,这些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地留住他们并以最佳方式把订单物品送到他们的手中。这些公司通过新建厂房和配送中心来加快物流速度,有些 公司甚至雇用自己的运输团队(就像凡客一样)来提高效率,目的就是要成为行业第一。而对于这一切的开销,他们不屑一顾。
当然,在“赢家通吃”的鏖战中,注定只有一部分的公司能生存下来。
在电子商务方面,我认为淘宝网/淘宝商城和京东商城将成为大赢家。至于那些规模略小的公司如当当网,会因为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广告费而迫使毛利率下降。
在视频方面,优酷显然是龙头企业,不过他们的长期对手不是土豆网(这家公司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停止营运),而是百度(BIDU)的奇艺。与优酷不同,百度 有能力向奇艺提供无限的资源。而优酷则没有那么好的靠山,因此我认为他们以持续烧钱的方式与百度抗衡下去的战略难以为继。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凡客也将面临许多困难。虽然他们拥有十分出色的运输服务,但是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没有任何一家纯服装电子商务公司持续过辉煌的历史,毕 竟大家还是喜欢到商店里面先试穿不同款式及布料的衣服再决定是否购买。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凡客采用的政策是把你所喜爱的衣服全部送到你门口,让你试穿了之 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凡客当然是希望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多订单,但是,美国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这种策略并不一定灵光。虽然有一部分人热衷于网上购买服装,但是 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到商店去挑选衣服。对于那些人来说,凡客花费再多的钱也于事无补,无法改变他们的购物习惯。 (文/埃里克·杰克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略管理博士,智治基金创始人与管理董事。)
[评委团票选榜]
第一名:腾讯
第二名:百度
第三名:京东商城
第四名:阿里巴巴
第五名:盛大
第六名:新浪
点评:当腾讯疯狂复制的时候,大家骂他断掉了创业公司的前途;当腾讯决定开放的时候,又有人担忧将导致更大的垄断出现。在开放大势下,相比360纯流量的分发, 腾讯既有用户,又有流量,还有关系。悄无声息之间,半年已经出售投资数十家企业,尤其是在电商行业,在百度和阿里巴巴背后悄然铺开了大网。某种程度上,开 放确实意味着更大的垄断,未来最恐怖的当属腾讯帝国以及他的附属国。
[网友票选榜]
第一名:百度
第二名:阿里巴巴
第三名:腾讯
第四名:盛大
第五名:新浪
第六名:网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