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行云流水的草书,或是端正清秀的小楷,或是奔放流畅的行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赵学敏的作品差不多占据了中国生态书画院大厅的半壁江山。作为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赵学敏对于书法,坚持几十年笔耕不辍,源源不断的佳作从笔尖流出,个人书法展也在各地多次举办。
初见赵学敏,他的热情和朝气就感染了记者。“来,咱们走走,带你四处看看我们书画院的作品。”一进中国生态书画院的大厅,书画的世界便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这幅字写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幅是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赵学敏一边介绍作品,一边不厌其烦地讲解书法的妙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走到一幅作品前,赵学敏停下了脚步,只见这幅作品笔力雄健,一气呵成,“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是纪念于右任老先生的。他也是三原人,我不仅因这老乡情而格外敬重他,更因为他的爱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所以我灵光一现,写了这首诗。”
书法相伴六十载
谈到与书法结缘,赵学敏爽朗地笑道,他5岁开始练习书法,至今已60年有余。
“当时我跟随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书法秘书李楚才学习,不能不说从小就在一块‘好田’里茁壮成长。李老师教的是写字课,常常让我们用毛笔写字。因而书法从我认字开始就一直陪伴着我,它早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可能是童年的这段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了“童子功”的重要性,赵学敏已经开始了对小孙子的书法培养。“他现在5岁了,我教他怎样握笔,教他读写汉字,那一笔一画地写更能让孩子感受书法的神韵和魅力。”看着孙子的书法写得“有模有样”,赵学敏喜上眉梢,在他看来,书法就是汉字的艺术表现,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紧密相连,他期待着小孙子将来会和他一样痴迷在这横竖撇捺、墨香阵阵的世界里。
书法是座桥梁
赵学敏沉醉于书法,又将书法与工作联系在一起,他常说书法也要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为人民写、写人民,让书法跟上时代的脚步。
于是,在赵学敏到基层调研时,他所带的行李中总要比别人多出两样东西,那就是笔、墨。到访的当地老百姓都知道赵学敏会写书法,因而都排着队请他写对联、写匾额。于是,在基层你能够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农家小院的饭桌上,赵学敏挽起衣袖,挥毫泼墨,老百姓们喜笑颜开,身为官员的他和农民朋友其乐融融。“书法仿佛搭向百姓的一座桥梁,给人民写字,让他们感觉到亲近,他们也会掏心窝子和你讲讲悄悄话。”
最让赵学敏记忆深刻的是20多年前的春节,他走访当地的一家养猪专业户,并应邀题写了“丰收养猪场”五个大字,当时条件简陋,字只能写在门板上。而如今20多年过去了,赵学敏再次故地重游时,发现那位养猪专业户早已成为当地农民富裕的代表,场房翻新几次,但他题写的字却仍然高高地挂在那里,只不过养猪老板把字从门板上拓下来,刻在了匾额上。老板至今仍然感谢赵学敏当年题字,他认为,是这字给养猪场带来了福分。
不仅如此,作为动物保护的专家学者,赵学敏从2005年开始主持为台湾选送大熊猫“团团”“圆圆”的工作。“当时我们送‘团团’和‘圆圆’的代表团叫送亲团,台湾则叫迎亲团。送亲、迎亲都在动物园,引来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于是我们与台湾的书法家一起,在动物园为熊猫落户台湾举行了一场书画笔会,很多台湾少年儿童参与其中,他们看着眼前真实的大熊猫,作画写字,兴奋得不得了,无形之中,我们用书画交流感情,两岸因书画而团圆。”
要写一辈子书法
“我不打扑克,不打麻将,书法就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几十年如一日,赵学敏对书法的喜爱始终如一,“让你检查检查我的包。”说到兴致处,赵学敏将随身携带的包打开,里面就放着一本《标准草书》。“这样方便,随时都能看。这个包小,要是平时带大包,笔墨和宣纸也是不会少的。”赵学敏笑道,“书法,要写一辈子,临摹一辈子,书无止境。你要一边创作,一边模仿,掌握书法的规律。虽然我写字已经有了自身的特色,但我还是会经常翻翻字帖,看看古人怎么写这个字,活到老学到老。”
赵学敏说,就算他平时工作再繁忙,也会在每天晚上10点以后写半个小时的字。这已经成了他几十年不变的老习惯。“工作是形象思维,书法是意象思维,写书法换换脑筋,第二天工作就会神清气爽,而且晚上睡眠质量也特别好。”一谈到书法的妙处,赵学敏更是喜笑颜开。
“你别看书法的动作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实际上写字是人的气在流动。因为笔尖是软的,入锋、出锋都是人将气运至丹田,转入笔尖写出。所以书法能够修身养性,锻炼身体,让人平心静气。”赵学敏说:“书法就是这样一种雅致的艺术,要不外国人怎么也开始学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