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天,我们继续等待感人故事
本报讯4月5日至5月4日,连续30天,钱报与书法家陈振濂一起做一个尝试,公开征集民生故事。入选的故事经陈振濂用文言体改写,创作为书法作品,将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社会责任”个展中展出。
过去的20天,全国各地的读者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
阅读这些故事,就如同拆开一件件珍贵的礼物,因为它们都来自最质朴真诚的心情有人用微博记录平常生活中的点滴,真切感人;有人用邮件发来长长的所思所想,充满人文关怀。
20天,每天在灯下阅读这些故事,已成为陈振濂最珍视的时刻。在这里,他体味到许多百姓最真切的心情与诉求。情至深处,他挥毫将故事精心改写并书写,至今已创作了部分。
昨天,在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些有情有感的“民生故事”书法作品。
余杭读者沈正华用邮件发来的小诗《送水工》,成为了“民生书法”的一号作品。
沈正华记录了一位送水工“他穿着皱巴巴的衣裤/帆布鞋/发型凌乱而单调/他每天的动作/就是送出水和取回桶……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始终面无表情/一个机器人/不说话的/每次见到他/他就是那么认真/好像送水是他的天性/重复地送/简单的动作/他都很认真/给人以安宁的感受/未来/如果还有未来/我想,他的未来仍然/是送水”。
完成的书法作品上,开头是作者“沈正华”的名字,标题为“述城市送水工”,内容是陈振濂改写后的115字文言体,它们被书写在一张特制的浅黄色“连史”宣纸上。有两枚章,其中一枚是书法家喜爱的“达摩”像。
接下来的10天,我们还在继续期待。“来稿和形式都无拘泥,希望大家不要有顾虑,这些不会影响最后的展出。”书法家这样说。
本报记者 林梢青通讯员 裘晟佳
作者:林梢青 裘晟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