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何时何地,他总不忘记随身携带他视如珍宝的‘伴侣’——照相机。”人们谈起对刘辉的印象,总是一部照相机,一双腿和一张笑脸。刘辉自己说:“因为从事的工作是新闻,摄影不只局限于个人爱好,更多的是工作需要。”
刘辉的镜头里,捕捉过无数个鲜为人知的镜头,不仅将新闻事件真实、快捷、生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向外界全面展示了宕昌大好河山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好多次为了抢拍镜头,他不顾生命危险身临其境,不辞辛苦翻山越岭的事常有发生。这都是他多年来,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鉴赏力,洞察着事物的最新理论和观点的结果。
无论刘辉走到哪儿都特别受欢迎,人们说:“还是刘记者好啊,做事正规,不添麻烦!”他视群众为亲人,群众也拿他当兄弟,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所以,他总能摸到基层最真实的情况,总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闻线索。
辛勤的结晶与丰硕的收获,印证着他的人生轨迹。本报发表的刘辉的作品《乡下的童年》系列摄影作品真实记录了基层普通劳动者,在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百姓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刘辉热爱百姓,热爱基层,他用心去了解百姓的需求,理解政策的精神;用照片反映基层生活,为百姓解读政策。
记者了解到,如今,他所拍摄的照片大多集结成册出版发行,成了宕昌重大事件摄影最全的资料库。其摄影作品《宕昌柳编漂洋过海》《温总理在舟曲》《灾后重建新家园》等获得省市摄影作品大奖。《省长徐守盛在陇南》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举办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甘肃省大型抗震救灾纪实”图片展览及《铭记5.12――甘肃抗震救灾纪实》大型画册,另有20余幅摄影作品获各级各类奖项。
谈起获奖作品,刘辉总是一笑带过:“摄影是我最大的爱好,能够为爱好而生我已经感到很幸福了。我只是拍下自己想拍的事物,并不是什么太大的成就。”2007年,身兼宕昌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的他,依旧奋发图强,努力通过考试取得了高级摄影师的职业资格,并当选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赴四川达州出席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刘辉特意拍摄作品,在由江西赣州、甘肃陇南等9省12市州组织的《“今日长征路”秀丽风光摄影艺术联展》中展出。据了解,他在2009年被推选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甘肃日报社联合组织的庆祝建国60周年“百名摄影家看陇原”大型采风活动的一员,参加了采风创作活动。主编出版了《走进宕昌》、《感动宕昌》、《奇山秀水宕昌》、《宕昌县5.12优秀新闻新闻作品集》、《校园撷萃》等书籍。
多年来,他在《人民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1000多篇,有40多篇新闻稿件获奖。他采写的消息《哈达铺灾后药材购销旺势不减》、《希望工程使宕昌县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宕昌县公推选公考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宕昌县向贫困宣战》、《走出贫困》,通讯《深山新愚公》、《宕昌开垦脱贫试验田》等作品分别荣获省市各类新闻奖项。
2005年,他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等中央10部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2010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于“全国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称号,2011年被评为陇南市优秀宣传文化工作者,2012年2月被陇南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多次被市县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文艺工作者。
刘辉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他总是不甘现状,勇于拼搏和学习,他二十年如一日栉风沐雨、笔耕不辍;他运用敏锐的头脑,善于观察、勤于收集。
多才多艺誉声扬 寒梅素艳迓春风
在甘肃宕昌县,提起刘辉同志,几乎熟悉他的人都是一句话:“他才艺双馨,杰作丰盈。”
刘辉告诉记者说:“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的时候,宕昌县成立了文联,那个时候,我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挑起了文联主席的重担。”
万事开头难,刘辉开创的文联也一样,县文联成立初期,真可谓是困难重重。刘辉提起那时候就说:“那个时候,县文联还无固定场所、无工作人员、无办公经费、无县内文学刊物。”但就是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刘辉依然坚持不放弃,他开动脑筋,辛勤耕耘,为了让文联这片艺苑天地里的万千桃李绽放春蕊,殚思竭虑,呕心沥血。
当谈到方法时,刘辉说:“我首先通过抓活动,来繁荣文艺创作,我积极与省旅游局、省现代摄影协会联系,联合举办了“百名摄影家走访哈达铺感读官鹅沟”大型摄影创作活动,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全县文艺爱好者进行采风创作活动,在重要节庆期间多次举办摄影书画展览,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其次是抓服务,把文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全县中心工作的服务上,配合县上重点工作举办扶贫开发、城市建设、劳务移民等书画摄影展览,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再次是抓阵地,为了将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效地组织起来,根据县情及时成立了文学、摄影、书画、影视、音舞、民俗等协会,健全了组织机构。”
《哈达铺》是县内唯一文学杂志,那个时候,刘辉考虑到要使全县文化艺术事业有长足发展,就不能缺少一个像样的地方性杂志,于是刘辉开始游说各方。“那个时候,是没有经费的,不过我用热忱朴实的真情实感打动了许多企业和部门,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哈达铺》的成功创办顿时吹皱一池春风,让宕昌文化人有了一块精神乐园。
“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刘辉说,“身为主席,为了给文联艺园里再添声色,一定要多出精品佳作,使文联工作迈出新步伐。”对于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他而言,文联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擅长写新闻和理论文章的他不得不在写作上表现出更大的兼容性。
“发现棵好苗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定要有新空气。”为了抓好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缓和宕昌文艺界青黄不接的窘境,着力培育文艺新人便成了刘辉这个文联主席工作的一个重心。所以他经常利用公务之便深入基层挖掘新人新作,每遇到家境困难的文艺爱好者,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此举赢得了社会文艺界的广泛好评。2010年宕昌县文联获“全省基层文联先进单位”。
众所周知,搞新闻工作的就没个闲的时候,长年累月不分白昼的高压力强负荷辛苦劳累,致使他身体状况与日俱下,但每遇到县上有什么重大事件时,作为新闻中心主任的他总是带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的敬业精神让记者深深地感动着。工作中,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然而平时生活中,他却是一个极其乐观豁达之人,他与人为善,热心助人,很容易与人打成一片。
在本报记者采访中,与刘辉主席供事的同事王永刚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忙”,听他们讲,有时做梦都是未完成的工作。刘辉是个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人,向来兢兢业业的他,为了让那几个初来乍道的“门外汉”尽快适应当前各项工作,进入工作状态,他更是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在自我加压的同时,紧跟他雷厉风行的工作节奏,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工作效率。
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肩负起应有的社会使命,是成就一名优秀新闻记者的先决条件。这是刘辉对新闻工作的又一理解。责任感不仅是新闻记者的最高追求,而且是人们评价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标准。出身宕昌县哈达铺镇普通家庭的刘辉,从来都是一个善良豁达且有责任心的人。
刘辉的镜头里,记录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记录了一个发展的贫困县,记录了我们党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记录了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他镜头里的世界真实而深刻,平凡而感人,他镜头外的新闻人生更是充实而成功,坚定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