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此次荣获被称作建筑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他本人不懈努力的探索。同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他的陶冶之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事实再次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仍然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它是中国建筑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砥柱之一。
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年份
|
获奖人(生年)
|
国籍
|
语录(设计理念)
|
代表作
|
1979
|
菲利普·约翰(1906)
|
美国
|
建筑都是掩蔽体,没有信条,从足迹开始
|
西格拉姆大厦、水晶教堂
|
1980
|
路易斯·巴拉甘(1902)
|
墨西哥
|
致力于把建筑升华为诗意和想象
|
墨西哥城规划景观居住区
|
1981
|
詹姆斯·斯特林(1926)
|
英国
|
现代主义运动领导人 作品突出历史连贯性和周围的城市环境
|
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
|
1982
|
凯文·洛奇(1912)
|
美国
|
曾与沙里宁合作,风格多变
|
纽约联合国综合大楼,迪尔总部建筑
|
1983
|
贝聿铭(1917)
|
美国
|
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 建筑与环境结合
|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
1984
|
理查德·迈耶(1934)
|
巴西
|
追求现代建筑精神(功能流线、光、空间平衡)
|
美蒂中心、“新协和”图书馆
|
1985
|
汉斯·霍莱因(1934)
|
奥地利
|
重要的不是设计者是设计作品,通过绘图、拼贴及雕刻成就墙体的艺术
|
巴赫市博物馆
|
1986
|
戈特弗里德·玻姆(1942)
|
德国
|
让作品的内容和过去联系起来
|
VDR新建筑(科隆)
|
1987
|
丹下健三(1913)
|
日本
|
城市、交通和建筑是统一的系统 追求信息价值
|
东京新市政厅大厦、代代木国家综合体育馆
|
1988
|
戈登·邦夏(1909)
|
美国
|
喜欢用建筑表达自己的观点
|
耶鲁大学珍本图书馆
|
奥斯卡·尼迈耶(1907)
|
巴西
|
通过某种形式把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表现出来
|
巴西议会大厦
|
1989
|
弗兰克·盖里(1929)
|
美国
|
与其说房子是一个整体,不如说是由十几个部分组成的
|
古根海姆博物馆
|
1990
|
阿尔多·罗西(1931)
|
意大利
|
《城市中的建筑》1966年出版,吸取古典建筑经验进行创新
|
圣卡培尔多殡仪馆、费埃德里斯塔居民综合体
|
1991
|
罗伯特·文丘里(1925)
|
美国
|
强调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借用古典语言符号
|
普林斯顿大学巴特勒学院“胡应湘堂”
|
1992
|
阿尔巴多·西萨(1933)
|
葡萄牙
|
建筑师并没有创造发明,而是反映现实
|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
1993
|
桢文彦(1928)
|
日本
|
建筑应该放在城市文脉之中,与城市成为一个整体
|
藤泽体育馆
|
1994
|
克里斯蒂安·德·
波特赞姆巴克
(1944)
|
法国
|
理性出自场所,将包豪斯与当代建筑理论结合
|
音乐花园
|
1995
|
安藤忠雄(1941)
|
日本
|
个性化的空间,通过墙创造独特的建筑空间
|
水的教堂(没有屋顶)
|
1996
|
拉斐尔·莫尼欧(1937)
|
西班牙
|
建筑是从具体地域与建筑家的自由思维之间的对话中脱颖而出的
|
现代建筑和艺术博物馆
|
1997
|
斯维勒·费恩(1924)
|
挪威
|
创立挪威建筑学会,建筑元素通过结构和材料厂显示表现力
|
艾弗·阿森博物馆
|
1998
|
伦佐·皮亚诺(1927)
|
意大利
|
建筑是一种需要耐心的游戏,它是一个集体性的工作
|
芝贝欧文化中心、新大都国家科技中心
|
1999
|
诺曼·福斯特(1935)
|
英国
|
建筑是一门关于人类及其生命活动质量的艺术
|
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卡里艺术馆
|
2000
|
雷姆·库哈斯(1944)
|
荷兰
|
“新城市主义”不关心行为客体的组织安排,而是孕育着潜在的可能性
|
乌特勒克教育馆,cctv大楼,(北京中央电视台)
|
2001
|
雅克·赫尔佐格(1950)
|
瑞士
|
把毫无特色建筑转化为戏剧化和艺术化的工业建筑(尺度和比例巨大)
|
泰特现代美术馆(发电机改建)、国家体育馆(鸟巢)
|
皮埃尔·德·梅隆(1950)
|
瑞士
|
2002
|
格伦·马库特(1936)
|
澳大利亚
|
我对做大规模的项目没有兴趣,小一点的项目给我提供试验机会
|
玛格尼住宅、唐宅
|
2003
|
约翰·伍重(1918)
|
丹麦
|
我喜欢在可能性的边缘走动
|
悉尼歌剧院
|
2004
|
扎哈·哈迪德(1950)
|
英国
|
我们可以确信建筑是无重力的、可以飘浮的
|
园艺博览会展馆、广州歌剧院
|
2005
|
汤姆·梅恩(1943)
|
美国
|
我需要关于世界的想象,这个想象不会超越明天
|
植入自然的建筑
|
2006
|
保罗·门德斯·
达·洛查(1928)
|
巴西
|
|
巴西雕塑博物馆
|
2007
|
理查德·罗杰斯(1933)
|
意大利
|
建筑是一种集体作业,委托人扮演重要角色
|
波尔多法院
|
2008
|
让·努维尔(1945)
|
法国
|
我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地向前发展
|
阿拉伯世界协会、Guthrie剧院
|
2009
|
彼得·卒姆托(1929)
|
瑞士
|
人们相逢于建筑,如今我们好像生活在一个后意识形态的社会里
|
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
2010
|
妹岛和世(1956)
|
日本
|
设计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始终在理顺建筑各要素间的关系
|
21世纪金泽美术馆、再春馆制药女子公寓女孩世界
|
西泽立卫(1966)
|
日本
|
2011
|
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
|
葡萄牙
|
设计既顺应时代又呼应传统,巧妙地沿用石料又有现代细节
|
布拉加体育馆
|
2012
|
王澍(1961)
|
中国
|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是设计的起点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院象山校区
|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建筑界的奥斯卡,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我以为当凯悦基金会主席于2012年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之后,第二天会有铺天盖地的报道见诸报端,但是,没有。这时我才意识到王澍获奖这件事还只是建筑圈子内部的一个讨论,没有扩展到公众。”空格建筑主持建筑师顾云端语。这也是我答应写这篇文字的原因,在中国建筑圈外的反应寥寥可数,其原因就是很多人不了解普利兹克建筑奖,不了解中国建筑界的情况,不了解王澍是何许人也。
因此本文从普利兹克建筑奖说起。
美国海亚特基金会(The Haytt Faundation)设立的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cker Archtecture Prize)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和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认为是建筑师最具声望的奖励,人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普利兹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心在芝加哥,很久以来就以支持教育事业、社会福利、宗教、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普利兹克建筑奖设立于1979年,其评选程序和奖项均依照诺贝尔奖的做法而设定,向每年度的获奖者颁发10万美元的奖金和一张获奖证书。从1987年起增发一枚铜质奖章,次年又增发一尊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铜质奖章的设计是以芝加哥著名建筑师——人称摩天楼之父的路易斯·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正面刻有普利兹克建筑奖字样,反面刻有亨利·沃顿于1624年在其《建筑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三个基本条件,即坚固、实用、愉悦。该奖接受所有国家的提名,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评论家、学术研究人员、建筑师、建筑社团还是工业家,实际上对提高建筑水平作出贡献的人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而不管其具有何种国籍、种族、资金或意识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铜质奖章背面的三个关键词当时翻译时推敲不够,译作坚固、实用、愉悦,后来又有人想当然地写作坚固、适用、美观就远离原义了。我觉得译为坚固(Firmess)、迷恋(Delight)、商品(Commodity)更为准确,更符合普利兹克建筑奖对建筑艺术本质的认识。
从该表上可以看到,34年来共有17个国家获奖,以获奖次数计名次,美国排名第一(8次),英国和日本并列第二(4次),巴西、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瑞士5国并列第三(2次),其余9国(包括中国)均为获奖1次。
从颁奖所涉及的国家、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可以看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的眼光和水平,称该奖为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是名副其实的,绝对属于世界级的建筑文化艺术奖项。截至2012年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自1979年~2012年共颁奖34次。美国凯悦基金会2012年2月28日通知国际建筑师协会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为48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国际建筑师协会公报》称,15年来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在中国杭州业余建筑工作室(Amattur Architecture)开展了一种负责任的人性化的且尊重环境的建筑艺术。王澍主张用慢建造的方式应对中国目前过热的建设方式。他用从传统建筑拆下来的废弃材料作现代诠释。王澍强调,人性比建筑艺术更加重要,建造工艺比建筑技术更加重要。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骏爵(lord Palumbo)阐述王澍获奖的原因时说:“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人们关于传统和未来的争论,成为持久深入植根于自然环境永远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建筑。”
“在成为一名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王澍回忆说,“每年春天,我都会带学生去苏州看园子。记得今年去之前和北京一位艺术家朋友艾未未通电话,他问我那些园子你怕是都去过100遍了,干吗还去?我‘智商不够高’,我愚钝,所以常去。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要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造园,一向是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的事。”
王澍以读元代画家倪瓒《容膝斋图》的描述为例说:“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而应先想什么是有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
他还说:“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稍微细读一下这种描写都是有益的。比如对画内房子的描写,说是‘四根柱子’,柱子‘很细’,这种词都不会乱用,其实都是在设计,写的时候,已经是再次设计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这种判断对建筑师太重要了……园林这个东西不可避免,在你做之前,要有一个价值的判断,有一个兴趣的判断,你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活着,也要判断。否则你不会做这样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去做,又为什么都乐在其中。”
王澍的建筑哲学观,强调对待建筑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王澍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而不是像西方人的观点那样,造个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说,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容膝斋图》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王澍在美国大学作题为《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讲座时强调,“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多少知识更加重要”,“我觉得这是决定性的分水岭,你的态度使你想了解与其有关的知识,哪怕有关它的书都读遍了也会愿意……历史上谈园子的人非常多,我觉得童隽先生认为,谈得最好的是《浮生六记》(清代沈复著),它基本上是一部小说,不是理论,而以一种与生命和生活有关的态度来描写。我受《浮生六记》的影响非常大,我试图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你写的方式和做的方式很像。”在座的美国同行反映,他们确实看到了一种和他们理解的建筑学完全不一样的建筑学。
王澍的第一个重要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书院图书馆,让建筑自然存在于山和水之间,他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用拆房现场收集的700万块不同时代的旧砖弃瓦构筑新楼。
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环境、关注建造工艺、关注建造材料……这就是王澍的建筑哲学、建筑价值观和建筑设计理念。

倪瓒《容膝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