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体验过日夜与画笔为伴的苦,承受过奔波各地赶考的辛劳,也拥有追逐艺术梦想的甜——他们就是看似学业轻松,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的美术艺考生。
春光明媚的四月,高考冲刺的战鼓已然敲响。结束专业课考试的美术艺考生正在努力学习着文化课,憧憬着考前的更多付出能够换得一张满意的录取通知书。
追梦在路上
走进颍东区插花镇高三(一)班教室,记者立刻被这里的艺术氛围所吸引:千纸鹤串成的帘子挂在墙壁上,几十张花纸叠成的“宝莲灯”粉笔盒摆放在讲台上……别惊讶,这是同学们亲手制作的。
“这是由美术艺考生组成的班级,用奇思妙想和灵巧的双手装扮的班级,是艺考生平时共同的爱好。”班主任杜林告诉记者。这是一群拥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同时他们对未来的美术道路充满着期待。
周宝元是这个班的“小艺术家”,漂亮的班级装扮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劳。高一时,班级绘制文化墙,周宝元的技艺胜人一筹,周围同学称赞她为“小画家”。一位同学调侃:“画得这么好,不如去参加美术高考,当一名真正的画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高二时,周宝元报名艺考班,踏上了美术追梦路。
“我并不是一时冲动,我真的喜欢画画,画笔能表达出我的喜怒哀乐。”周宝元说,她的梦想是考上美术院校,将来成为一名画家。
与周宝元想当画家的不同,同班的杨婷婷的规划更为广泛些。“考上大学是最现实的梦想,以后能做美术老师、室内装饰设计师、漫画制作都是可选择的理想职业。”
绘画很辛苦
梦想的种子需要汗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美丽花朵。记者和这些美术艺考生交谈后发现,从去年7月份开始,到现在,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辛酸史。
“夏天,100多人挤在几间屋子里,教室就像一个小蒸笼,十分闷热。拉上窗帘后,没有光线;不拉窗帘时,火辣辣的太阳照得人头晕目眩,中暑的同学被一个一个抬出。”高三(一)班学生兰曼丽说。
跟同学们一样,周宝元也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了大半年。“画里有我对未来的希望。”周宝元说,即使再困难,她也没有放弃。在进行到五官临摹时,长时间的执笔练习使周宝元的右臂疼得抬不起,右手不能画,她就用左手画。“一天不画,就找不到感觉,一个小时不练习画画,就有可能被别人超越。”
赶考在异乡
专业课考试到了,美术艺考生们又要奔赴各个高校考场。从大年初五到2月22日,27天的时间里,杨婷婷参加了江苏大学、湖北大学等12所高校招考,平均每两天一场。
“高强度的考试是其次,到外地考试的心灵孤独感最难受。”杨婷婷说,从小到大,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正月十五团圆之夜,她在合肥考试,那时合肥的烟花璀璨夺目,街道两旁热闹非凡,此时的她没有家人陪伴,再美丽的风景也没有心情欣赏。
为了不耽误时间,杨婷婷一考完试,便背上画板奔向下一个考场。“多半时间花在路途中。”
虽然很累,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让付出得到回报。“爸妈在外务工,挣钱不易,我累点又算什么。”杨婷婷说,过去的一年,美术培训班的学费用去了6000元,吃穿用住各项生活费花费了4000元,2月份的12次外出考试花去了5000元,粗略一算,家里已花费1.5万元。
描绘未来路
如果说普通高考生是“一心一意读书本”,艺考生则是“两手抓,两手都要过硬”。前一段时间,他们要突破专业课这个堡垒。现在,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攻下文化课这个堡垒。
班主任杜林介绍说,这群孩子既潇洒又忐忑。潇洒来源于他们的艺术气质,他们大多性格开朗,聪明伶俐。忐忑是因为专业课花费了她们太多的精力,在文化课上落下了不少。面对高考,有些同学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高考对艺考生文化成绩有所降低,但是文化课依然是不少人通向艺术殿堂的拦路虎。
“语文116,英语70,文综138……”说起上次模拟考试时的数学成绩时,兰曼丽有些不好意思,“每次测试都是数学拉后腿,我要加把劲,不能让数学成为高考时的‘短板’,折断了我的大学梦。”
“那么用功干嘛,文化课随便看看,考三四百分就能上大学。”兰曼丽回忆起某些普通高考生的话时,有些无奈。“那些同学认为我们搞特殊,其实,我们不是走捷径,现在艺考生的路越来越难走,有的学校报考1000多人,却只招几个人。以郑州轻工业大学为例,该校美术类专业只招166人,有4000多人去报考。”
“既然选择了艺考之路,就要风雨兼程。专业课考试已经过去,现在奋斗的方向就是文化课。”兰曼丽坚定信心地说,“我的未来是用我手中的画笔描绘的,抓住现在,只是为了实现我的理想。”
记者 程榭 见习记者 宋玉洁 /文
记者 卢启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