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中国油画应当建立起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具有中国气韵的艺术体系
-在充分学习、借鉴西方美术技巧的基础上,还必须将其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艺术感受,才能真正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油画
-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入到油画创作
-不管是借鉴书法,还是结合诗词,又或者是从构图、空间、色彩等方面进行尝试,最终目的是通过油画表达出一种富有中国气韵的意境
除了传统水墨画之外,中国当代绘画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油画艺术。油画并非生长自东方的文化土壤,但是,历经百年来的吸收、借鉴与革新,今天,中国油画已经能够呈现出一种较为成熟多样的艺术面貌。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十分频繁,在此背景下,中国油画能否保持本民族的艺术风格,能否坚持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等话题,引发众多艺术家的讨论和反思。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王宏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法则、画面布局和笔墨气韵注入到西方传统油画的写实技巧之中,以此来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4月9日,王宏剑接受本报专访,他提出,中国油画应当建立起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具有中国气韵的艺术体系。
各种艺术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在中国油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始终是一个焦点,围绕它的理论建设、实践探索很多,争论更是频频发生。
实际上,早在400多年前,油画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当时并未得到很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学习和借鉴。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交流日渐增多,油画开始逐渐进入中国画家的视野。油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无论是文化背景、艺术理念还是美术技巧,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作为一个外来画种,油画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将面临民族化和地域化的转变。
《新中国美术史》一书中写道:“所谓的民族化,实际上就是为西方的绘画形式培养能够在中国生存的土壤,使西方的化为中国的。”上世纪50年代,著名画家董希文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一文,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各种艺术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关于油画,……为了使它不永远是一种外来的东西,为了使它更丰富起来,获得更多群众的喜爱,今后,我们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风格。……首先应该说作者是一个中国的画家,描写的是中国现实的生活,而且画出来的东西是给中国人民自己看的。油画上是否能发扬我们民族的特色,实质是首先要问一个画家他的血液里是否具有自己民族的艺术因素在内,提得更高来说,是否是更多地去考虑中国人民对于艺术的欣赏习惯和喜爱的深度的问题。”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是“油画民族化”的一位践行者,熟悉他画作的人,都会从其中看到浓浓的中国味道,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并试图将它们融会贯通。
王宏剑是“油画民族化”的当代实践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徐悲鸿、李铁夫、林风眠等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一批画家,就尝试将“舶来品”油画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试图建立起具有中国气质的油画风格,他们的努力推动了油画成为中国的主要绘画形式之一。前辈艺术家在油画创作上有意识地追求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为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说,今天,中国画家在油画方面掌握的技术越来越丰富,水平也越来越高,建立起了一定的艺术自信,因此,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油画民族化”的倡议。
“我们的文化根脉、生存状态、地域风俗与西方完全不同。作为艺术家,我们的艺术个性、艺术气质都是在东方文明的浸润下生长起来的,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文化氛围。”因此,王宏剑认为,在充分学习、借鉴西方美术技巧的基础上,还必须将其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艺术感受,才能真正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油画。
从诗词、书法中借鉴理念和技巧……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和法则注入到西方传统油画的写实技巧之中……透过画面的视觉感受以及画中的人文含义,传递哲理性的思考
王宏剑出生在河南,艺术道路也是始于河南。河南是一片文化底蕴相当厚重的土地,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成长过程中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国精神”、“中国气质”有十分深刻的体悟。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入到油画创作中,几乎成为王宏剑的必然选择。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率地说:“我只能谈我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 ”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的艺术理念也始终保持着一个明确的方向。
曾有文章对王宏剑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评价,当中提到他最推崇宋代的范宽,也很喜欢院体画。他说,这种喜欢并不是仅仅停留于欣赏的阶段,而是进入到了观念之中。于是,从他的画中,观者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画的元素,比如留白,比如起、承、转、合。更重要的是,画中渗透出的东方韵味,足可见他是带着骨子里的“中国精神”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的。
王宏剑喜欢书法,平日里也常常写书法,他把书法中的很多技巧也融入到油画中,“这么多年来,我的创作思路非常简单,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和法则注入西方传统油画的写实技巧之中,我希望欣赏我的画的人,能够透过画面的视觉感受以及画中的人文含义,领悟到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
“我还喜欢把诗词与绘画结合起来。”王宏剑说。诗、画两种艺术相提并论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早在宋代,苏轼便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王宏剑深受传统绘画的影响,很注重对“诗画同源”理论的运用,甚至在画面的布局上,也大胆尝试与诗词创作规律相合。他说:“画面的四个角确定着画面的大空间,四个边则确定着画面的大结构,形体的边缘确定着画面的局部空间,用笔的走向、笔形同色彩相融合则能营造感人的中国意趣;而大的色调则关乎到画家所追求的意境。关于画面四个角和四个边的关系,必须是三实一虚,或者三虚一实,这样才有节奏,才美。 ”
中西方在绘画的空间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在油画创作中大胆尝试布白,增加油画的想象空间……使用中国的墨色,还有印章红,营造出水墨的视觉效果
王宏剑认为,绘画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真实,一方面是抽象,“我们看到的是三维时空,当一种景象投射到脑海里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反映到画面上的形象自然也不同。因此,即便画的是同一个景象,每幅画呈现出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意境。 ”他认为,中国画对画家的悟性有极大的要求,若能把这种悟性带入到油画创作中,会赋予作品更多的思考空间,更丰富地传达画家的情感。
“中西方在绘画的空间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对典型的西方创作思维来说,水就是水,天空就是天空;而中国画却不是这样,常常会用一朵云来代表一片天空,用一条船来暗喻一片汪洋。 ”王宏剑大胆地将中国画的空间理念移植到油画中,“我会大量地布白,从画外下功夫,使用空间语意来增加油画的想象空间。另外,我还经常使用中国的墨色,还有印章式的红色,力求营造出水墨的视觉效果。 ”
不管是借鉴书法,还是结合诗词,又或者是从构图、空间、色彩等方面进行尝试,王宏剑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油画表达出一种富有中国气韵的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在情与景高度融合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都十分强调“意境”的重要性。林纾说“唯能立意﹐方能创建”;王国维也力倡“内美”,认为创辞应该服从于创意,他提出了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王宏剑创作的《阳关三叠》曾在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得金奖,这幅画的成功就在于意境的营造。众所周知,《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而谱写的一首著名古曲。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句中依依惜别的深沉情感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千百年来,常常被后人用来形容与故人分离的无限留恋。而王宏剑的油画《阳关三叠》则以清晨车站候车的人们为主题,场景是写实的,内容却是思虑万千,用一个真切的生活图景重新诠释了远离故土、独面艰辛的不舍之情。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油画创作上追求深远的意境,给观者以百转千回的审美体验,王宏剑的尝试,为“中国气韵”在油画艺术中得以体现创造了可能。
王宏剑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油画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其作品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奖项。
中国油画艺术的先驱者
周湘,近代著名画家,是我国油画艺术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亦是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的师承相授转变为正规的美术学校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到英、法、德等国与众多外国画家交游,学西洋画法。1907年回国,在上海八仙桥创办布景画传习所,有学生三四十名。刘海粟、徐悲鸿、张秉光、汪亚尘、丁悚、陈抱一等著名画家,早期均在此接受教育。后又创办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和上海油画院,边创作边从事美术教育。20余年中,先后在上述学堂受业的学生近5000人。 □本报记者/王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