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记者从旅游部门获悉,由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组织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尼泊尔、韩国等,包括欧洲、美洲、亚洲等11个国家的旅行商考察团147人,从10月22日起,至11月3日止,用12天时间,对我省的荔波大小七孔及其他著名景区,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考察。
荔波县旅游部门、景区管理和经营单位等,接到通知后,已经做好迎接准备工作。据荔波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荔波县新闻中心主任莫雄亮介绍,作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十分富集,荔波曾获得“中国最美的地方”、“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等近10块金字招牌。
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在世界喀斯特地貌植被几乎荡然无存的今天,翻开世界地图,沿北纬25度环视,你会发现,除了海洋、城市和沙漠外,在中国贵州最南端的荔波喀斯特地貌上却是一片烟波渺渺、绿海茫茫的原始森林,正缘于此,荔波赢得了响誉世界的“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称。作为世界三大喀斯特核心区之一,荔波以其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引领“中国南方喀斯特”步入世界自然遗产殿堂。世界自然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曾形象地比喻说:如果“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喀斯特头顶上的一顶皇冠,那荔波则是皇冠上最为璀璨的绿宝石”。著名喀斯特地质学家福德博士更是盛赞荔波为“喀斯特朝圣者心中的麦加”。在荔波浩瀚苍茫的喀斯特峰丛中,樟江蜿蜒穿过,两岸险峰夹峙,峭石突兀,张驰相济,可谓“抬头张家界、低头九寨沟”,尽现“百里画廊”,组合成闻名遐迩的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有秀美的小七孔、雄奇的大七孔和幽深的水春河峡谷等著名景区,充分展现出荔波喀斯特水体的纯静之美、喀斯特原始森林的灵秀之美、喀斯特峰丛的壮丽之美,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荔波堪称多样性地球的范本。荔波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2%,尤其是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早在1996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区内以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为特色,树、石、水、滕、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石在林中藏,树在石上长”独特景致,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奇特与生物种群的仪态万千。在莽莽苍苍的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中,还天然生长着2万多亩野生梅,冬末春初之际凌寒独自开,二十里中香不断,呈现出一派诗情画意的世界。该片区已开发出以绿色生态游、遗产科考游及梅文化和农耕文化体验游为主打的旅游线路,形成“冬季赏梅,四季观景”的经典景区。特别是暗香浮动的“万亩梅原”,让全国各地喜于赏梅观景,轻松渡假过春节的人,找到了梦境家园。
荔波是多彩贵州的典型代表。荔波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在此繁衍生息的有布依、水、苗、瑶等12个少数民族,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服饰靓丽、节日纷繁,可以说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喝水就会饮酒”,千百年来,传承并创造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多彩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村寨布局、房屋建筑、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尤其是看到沿用了数千年、可与甲骨文相媲美的水族文字——“水书”,你可以亲身领略到一个远古走来的贵族。还有传统舞蹈、山歌、婚俗、傩戏、菜肴等少数民族风情习俗,使人着迷,令人神往。
荔波是体验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荔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勤劳勇敢,敦厚淳朴,曾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革命老区荔波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进入贵州的地方,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邓恩铭故居、邓小平创建的红七军转战黔桂边界时一、二纵队在荔波的会师旧址以及黎明关、穿洞等遍及乡野的古战场,是贵州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