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花旗基金会资助,省旅游局,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丹寨县委、县人民政府,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花旗银行贵州丹寨蜡染手工业发展项目“百个丹寨苗族家庭的故事”展览、慈善义卖活动在贵州省民族民俗博物馆举行。
120多件精致的手工蜡染作品陈列在义卖现场,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苗族人民生动自然的生活场景,每一件作品都是当地勤劳手巧的苗族妇女对生活的表述。活动主办方别出心裁,将每幅蜡染作品的作者、家庭信息及蜡染图案所蕴含的故事以卡片形式展示,鲜活描绘了100名苗族妇女生命的自然镜像,让活动参与者深切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古雅情调。
花旗贵州丹寨蜡染手工业发展项目小组去年9月组建至今,已开展了蜡染价值链实地调查分析、蜡染手工业发展研讨会、蜡染手工技艺培训、蜡染优秀产品评选、蜡染书籍编写等系列活动,即“蓝花”行动。
“蓝花”认同——
贵州蜡染的文化价值
用取自山野的蜂蜡,用蜡刀以手工在布上画,在自己种的蓝靛做成的染料中染……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丹寨蜡染是贵州三大蜡染支系之一,具有较高的审美和经济价值。1983年和1984年,排倒村土生土长的苗族蜡染能手王阿勇,曾先后两次应邀赴美作蜡染艺术表演,其东方文化与精湛技艺的完美结合,轰动了美国艺术界,王阿勇被外国友人称为“东方的艺术家”,蜡染也被称为“东方第一染”;随后,又一蜡染新秀杨芳也应邀到香港、北京等进行蜡染技艺表演,被亲切地称之为“蜡花小姐”。
项目于今年4月进行前期踩点,考察、走访了阿勇苗族蜡染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宁航蜡染公司、丹寨县扬武乡蜡染合作社、排倒村、排莫村、远景村、高寨村等相关生产和经营蜡染的群体,最后确定支持丹寨蜡染手工艺发展。
9月,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中心实施“价值链”分析调研,以价值链分析框架为核心,调查、分析丹寨蜡染在市场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限制和有利因素,提出贵州丹寨蜡染项目可以推动和影响的主要综合因素,提出可参考的干预行动。
丹寨当地政府虽然没有提供贷款,但从生产、销售到政府购买蜡染产品,给予极大的政策性支持,也经常带着丹寨蜡染产品到外地参加商贸和文化活动推广蜡染产品。
为了把丹寨蜡染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县请来专家对申报方案提修改建议,成功申报丹寨蜡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成为今日丹寨蜡染进入市场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蓝花”认知——
苗族妇女本土文化叙事
盛夏,记者驱车赶往丹寨县杨武乡排倒村,实地走访当地苗族家庭,观赏苗族妇女们手工制作蜡染的全过程。
协会创始人杨芳,排莫人,被国家民族博物馆聘为“民族民间工艺师”,刚从法国展览了贵州蜡染回来。她多年来专心蜡染创作和组织协会的培训。协会1年可以生产蜡染及刺绣布艺6万件,创收12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人。“如果每个月可以增收一两千元,大多数苗族妇女就可以安心制作蜡染,而不必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了。”协会负责人杨丽告诉记者。
走进苗族妇女王佩往各家中,织布机上有织了一半的土布。她逐一拿出自己和女儿制作的精美蜡染给我们欣赏。
看上去圆圆的、一圈圈的“窝妥”图,是丹寨蜡染典型的传统图案。很难画,因为蜡很快会凝固,又要从中间一气呵成为一个圆,线条均匀圆润,这需要非常熟练的画功。
26岁的王光花是民间蜡染协会的成员。只有小学文化的她,12岁辍学后就没再踏入校园,如今是协会里的一名高级技工。据王光花回忆,早在她十五六岁时,她就开始学习蜡染,“我们这边的女孩子从小就要学蜡染,要给自己准备新娘服。哪家的姑娘不会做,那就说明那家的姑娘不能干。”她说。
60多岁的杨品英是蜡染协会的第一批会员,也算是村里的蜡染专业户了。杨品英有几十年的蜡染制作经验,现在,她在村子的交通要道边有一间小木屋作为工作室,专门做蜡染以供销售。在各种蜡染比赛中获得的奖状,都贴在杨品英那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木屋里。2008年,她曾获“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丹寨名匠”三等奖,那一年,一等奖获得者是王光花。
不懂汉话的杨品英只有借助翻译才能与记者进行交流,所以在采访中,更多时候,她都只专注在自己面前的蜡画上。一根长约1米左右的直线,老人能够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便能完成,凭借的就是自己几十年来累积起来的经验。
在杨丽看来,26岁的王光花和60多岁的杨品英,代表的不仅仅是两个时代的丹寨苗族妇女,也是丹寨蜡染两股力量的缩影。“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王光花显然更好一些,做出来的东西更有创意;但那些古老的图案,却只有杨品英她们才做得出来。”
“蓝花”绽放——
探索走向世界的发展路径
“支持蜡染技艺,把传承几千年来的东西,深入挖掘呈现出来,提升艺术价值,使之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起来,是以一种美的方式来发展我们的事业,以有效的方式来支持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学院院长张晓松教授看到一幅幅蜡染图案,深情并茂地说。“眼前看到的东西,我们也许还没有具备欣赏的水准,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有多高,但我相信这里展出的每一件作品,没有一件是一样的,每一朵花,一针一线,在这世界上是惟一的。”
“贵州当地人对自己祖先以及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讲究,是贵族才有的风范:把祖先的图腾缝在背带上,他们相信,只要把祖先的图腾传下去,就能有永恒的庇佑。这是铁证如山的贵族证书——他们活着有根源。”在台湾作家陈念萱眼里,贵州的本质就是“贵气”。她认为,“许多名牌时装大师,如高田贤三、三宅一生等,‘山寨’了很多贵州编织刺绣元素的作品,就连香奈儿、迪奥等世界顶级时尚品牌也接着跟进,许多作品的花色图案甚至材质有八成以上的近似度”,这就是贵气十足的体现。
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在“百名丹寨苗族家庭的故事”展览、慈善义卖活动上致辞时说,“光凭‘蓝花’这个美丽动听的名字,就足以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去关注。”他说,“蓝花”行动是一个善举,其意义在于:用国际视角审视,关注和参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用一种特别的爱心慈善方式,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关心和帮助;探索一条增强当地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增收致富,及使神奇神秘的贵州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