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20日电(记者齐健)贵阳市在城市管理中按照"科学规划、适度集中、规范设置、严格管理"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工作思路,通过"结对子"掌握民情民意,通过"交朋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一经验将在贵州全省范围内推广。
20日在贵阳召开全省城市管理工作现场会,各地、州、市的代表参观了贵阳市的规范化摊区,了解贵阳市城管执法人员与摊贩"结对子、交友帮扶"的情况。在贵阳市的中心城区次干道、城市近郊和背街小巷,目前共设置各类临时规范占道摊区近300处,安置低保户、下岗困难职工、残疾人等就业摊位5000多个。
黄嘉荣是贵阳市云岩区一名摆摊的小贩,经营了十年粉面生意。现在,他退出人行道,搬进了云岩区城管执法大队和街道办事处帮他搭的简易棚。"自己腿脚不灵便,过去占道经营,经常跟城管发生冲突。现在退出人行道经营,风雨无阻,生意稳定,还不用提心吊胆害怕城管来执法,比原来强多了。"黄嘉荣说。
袁圣斌也是一位没有工作的残疾人,过去长期在市西路占道经营。贵阳市云岩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李德年听说了他的困难,多方协调,把袁圣斌的妻子王登菊安排到环卫站工作,每月除了社保"五金"还有上千元收入。
现在,老袁不仅自己带头撤掉了占道的摊位,还帮助城管队员说服其他占道经营户到指定地点经营。
自去年以来,贵阳市一批生活困难、过去长期占道经营的小商贩在城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找到了稳定的经营点。仅云岩区就开发了5个饮食夜市和3个百货夜市,既顾及了城市"面子",又保障了摊贩"肚子"。
贵州省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负责人要求各地学习贵阳经验,结合实际抓好队伍教育整顿,变"居高临下的管理"为"贴身细心的服务",与摊区经营户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沉下身子到基层,耐心倾听群众的"牢骚声"和"诉苦声",解其难、维其权、顺其气、聚其力,实现城市管理的文明与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