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1个场景,近100人物,堪称安顺的《清明上河图》
大约1950年,抗战期间曾在安顺城郊华严洞看守南迁故宫国宝的黄异,在台湾省台中市创作了一幅名为“安顺牛场”的民族风情画,这幅画表现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安顺赶场时各民族同胞聚集在一起交易的热闹场景,堪称安顺的《清明上河图》。
今年9月下旬,一个偶然的机会,安顺职院退休教师杜应国得到了一张这幅画的翻拍照片,至此,这张取材于安顺隐藏了60多年的画作才被人知晓。
60年后画作“现身”
杜应国系安顺职院的退休教师,一直致力于地方文化的研究。

黄异先生在台湾创作的《安顺牛场》(翻拍)。图片由李在忠提供
今年8月份,他在贵州省文史馆工作的朋友王尧礼先生通过邮箱给他传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翻拍的是一幅名叫“安顺牛场”的民族风情画,画作右下角的作者署名为“黄异”。王尧礼告诉他说,这张照片是台湾的李在中先生不久前传给他的,取材于上世纪40年代的安顺。
画作属于写实的工笔写生画,可以看出作者有很深的写生、素描功底,细节刻画逼真、传神,形象再现了安顺60多年前赶场的盛况。
看到这张照片后,杜老师非常兴奋。于是,9月下旬,他想法与在台湾的李在中先生取得了联系,想弄清这张画作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情况以及画作的下落。不久,就杜老师的问题,李在中先生给予了回复。
原来,这张照片是1951年作者黄异先生送给李在中的父亲李霖灿先生的。
1948年,全国即将解放,故宫国宝被分三批陆续运往台湾,黄异先生与李霖灿先生作为第二批押运人员,于1949年1月也随国宝到了台湾。因此,黄、李两人便成了同事。故宫国宝到了台湾后,被藏于台中北沟。
1951年春,黄异先生将其以抗战期间安顺集市为题材、刚创作不久的画作《安顺牛场》翻拍成照片,并在照片背面题写了一段“霖灿吾兄惠存:弟异敬赠,时四十年春同客台中”后,赠送了一张给李霖灿先生,此后,这张照片一直被李霖灿先生珍藏。
1999年,李霖灿先生去世,这张照片便由其儿子李在中先生保存。
《安顺牛场》诞生台湾
遗憾的是,黄异先生由于患肝癌,到台湾约5年后,于1954年4月6日在台中医院辞世。因此,对于黄异先生的详细情况,李在中先生并不知道,李在中先生只是小时候见过他。而且,这幅《安顺牛场》画的原作,目前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杜应国终于得知,抗战期间,黄异先生曾与庄尚严等先生在安顺城郊的华严洞看守故宫国宝数年。
1939年初至1944年底,为了躲避日寇的炮火,80大箱南迁故宫国宝在安顺城郊的华严洞秘藏了整整5年时间。期间,还专门在安顺设立了“安顺办事处”,负责人便是庄尚严先生。不久,“安顺办事处”的几位职员先后离职,庄尚严先生便物色了黄异及刘奉璋。
黄异擅长写生画,在安顺看守故宫国宝期间,他走遍了安顺周边苗族村寨,画了大量苗族人物及其他少数民族人物的写生画。黄异先生对《安顺牛场》的创作源泉,便源于此。
杜应国老师分析说,1949年1月到台湾后不久,黄异先生便根据他在安顺工作和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及安顺城郊的集市牛场为背景,凭借自己熟悉的安顺少数民族人物特征,便创作了这幅取材于安顺的民族风情画。
杜老师说,从画作的标题及题跋来看,这幅画应该创作于1949年1月以后至1950年11月期间。
3位名人的安顺情结
画创作完成后,黄异先生便于1950年11月找到陈兼善(陈达夫)先生,陈兼善先生便在黄异画作的右了角上题写了“安顺牛场”这几个篆体字作为标题。
陈兼善先生于1941年起任国立黔江中学(在现在的安顺七十三医院附近)校长,在安顺工作生活了5年后,于1945年被调到台湾接收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陈兼善先生题完字,黄异便又找到庄尚严先生为画作题跋。
庄尚严先生在画作上看到自己熟悉的安顺后,便欣然在画作题写道:“我国滇黔苗胞生活情形,画家甚少为之写实者。黄异兄此幅绘安顺苗胞赶场状况惟妙惟肖,情景逼真,每一观览仿佛又置身抗战时山国之间。至其笔法劲丽,尤为余事,赞叹之余因赘数字。”
1994年2月28日,已81岁高龄的李霖灿先生翻出这张照片,再次阅览后,伤感地在照片背面题写了这样一段话:“四十年前往事,一一涌上心头。振兴路旁,台大医院(李在中先生说应为台中医院)当中,都恍在目前,而黄居祥(即黄异)老友,早已物化多时,思之感悼不胜。霖灿。”
据杜老师介绍,安顺确有“牛场”这个集市。
上世纪40年代,安顺城郊有两大集市,一个叫牛场,位于现在安顺城区的东体育场一带;另一个集市叫马场,位于现在安顺城区的猪市坝一带。安顺牛场集市解放初期便终止,而马场集市一直到大约10年前才消失。
原作下落不明成憾事
记者昨天见到了这幅以60多年前安顺牛场集市为背景的写实画作的照片。牛场集市上,是一派闹哄哄的繁荣景象,就似一幅安顺的《清明上河图》,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安顺当时“商业之盛,甲于全省”的情形。
画作中有大约11个做生意的场景,分别有卖甘蔗、竹器、衣服鞋帽、糖泥人、小吃以及各种土特产的区域,此外,还有扛着糖葫芦的游商,在热闹的交易中,还有人源源不断涌进集市,一些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交谈。
这幅画作中,共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近100人。除了农民外,还有军人、外国传教士、学生、穿着入时的摩登女郎以及像今天一样身穿“凤阳汉装”的屯堡人。而画作上的近100人中,从服饰上看,涉及的民族有汉族(包括屯堡人)、苗族(有好几个系)、布依族等等。
在集市上卖的土特产中,有至今还被安顺人喜欢的“蒙蒙”(野蒙草莓)、刺梨等。而画作中苗族同胞聚会谈情说爱的场景,上世八十年代,每逢赶场天,安顺老大十字一带都还存在。
在评价这幅画时,杜应国老师说,作者黄异抓住了安顺属于多民族聚居的这个特点,以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和众多少数民族同胞构成了画中主体,虽说画面只是反映了集市的局部,但通过作者巧妙的安排,近100个不同人物的装束与神态,构成了市井风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他说,这幅画作在安顺的艺术史、民族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虽说有幸见到了黄异先生笔下60多年前的安顺,但遗憾的是,这幅画的原作至今不知所终。现在,杜应国老师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有知道这幅画下落的有识之士,能提供这幅画作的线索。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