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认真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栗战书10月5日在我州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以“185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为抓手,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增强、总量增大、实现跨越目标的实现。10月16日,我州在匀举行黔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专家咨询会。省农委副主任胡继承、省扶贫办副主任胡红霞等12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为黔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
州领导黄家培、向红琼、刘朝容、杨云、杨永英、王勇、黎俊敏等出席会议。
副州长王勇代表州人民政府向专家组汇报了我州农业产业发展增比进位实现跨越规划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直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州农业产业发展积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185工程”为抓手,牢固树立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全州实施“185工程”100.67万亩,实现产值70.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37%。截止目前,全州实施“185工程”已达143万亩,到年底有望突破150万亩。
但由于我州是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存在总量小、小而全、少而小、多粗放、体系弱、位次后等问题。针对我州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报告提出,我州将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185工程”为主抓手,以“六业双千八基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产业化扶贫”为主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整合资金、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开放开发,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增强、总量增大为目标,突出“六线五带”、建设“千园百区”、狠抓“三个一批”,从而将黔南农业规划建设成为全省结构最优、规模最大、标准最高、产业最强、体制最新、增收最快、效益最好的特色生态高效农业经济区。
“黔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区位、生态、产业优势,同时又有多年实施‘185工程’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培育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和专家。”省农委副主任胡继承说,将特色农业产业布于黔南最具优势区域,县、乡、村三级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聚集效应,黔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定将实现跨越发展。“黔南的蔬菜享誉省内外,产业体系成熟,希望黔南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素质能力,充分做好苗木等招商引资工作,把握好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扶贫开发的关系,让更多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省扶贫办副主任胡红霞说到。贵州大学副校长赵德刚说,做大做强黔南本土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黔南特色农业产业化大发展必由之路,也是助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充分结合黔南实际基础上,不断加大科技服务三农力度,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省科技厅副厅长孟武建说。“始终突出黔南特色和重点,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与黔南‘十二五’社会整体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工作,衷心祝愿黔南特色农业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大跨越、大发展。”贵州大学农学院钱晓刚教授真挚地说。
会上,来自省直各部门的专家学者,纷纷从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生产经营等不同角度,为黔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同时诸位专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黔南发展,为黔南发展尽一份心、增一分力。
州委书记黄家培向各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和长期支持黔南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说,黔南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位专家的金玉良言必将为黔南实现“三化同步”,农民群众收入结构优化,总量持续增加,融入城市发展,增强产业发展信心,做好做实各项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黄家培要求,全州各级政府机关要积极主动与省直部门沟通联系,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使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尽快变为实际生产力;组建专家组,为全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狠抓项目建设工作,使各项目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相互发展,为实现黔南特色农业产业“走在前、增幅大、要翻番”做出应有贡献。
州长助理唐官莹、州政府秘书长刘长江等出席会议。州人大农经委、州农委、州扶贫局、农发行黔南分行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