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旅游网·中国旅游报 李强
山东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中表现颇为耀眼:7天时间,全省共接待游客36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2.4%;旅游收入250.8亿元,同比增长25.3%。对全国大部分省份而言,黄金周的火暴都超出预期。对山东而言,因为国民休闲汇的深入开展,黄金周火暴的背后,还多了一层与以往不同的深意。
成效
火了景区,富了农民
竹泉村是山东省沂南县北部的一个山村。竹泉村旅游度假区落成以后,凭借其竹林幽深、泉水潺潺的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这里着实“火”了一把:井喷的客流、火暴的场景,令竹泉村成为今年黄金周中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
据了解,十一黄金周前三天,竹泉村每日客流量均在1.5万人次以上,其中10月3日达2万人次以上。笔者在漂流起点看到,这里聚满了等待坐船的游客,1880米的漂流道上,接二连三的游客在兴奋的欢呼声中顺流而下。据景区负责人介绍,10月3日,仅漂流一项就入账15万元。
而对吃上旅游饭的竹泉村村民来讲,得到的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笔者看到,景区内的手工小作坊、特色农家乐餐馆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景区外的小商品摊前挤满挑选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的游客,板栗、芋头、山楂、山核桃甚至是生姜、葫芦这些寻常百姓家里富余的农产品都成了游客竞相购买的商品;煎饼摊前大妈熟练操持着手中的刮板笑迎等候的客人,不亦乐乎。据旅游区工作人员介绍,农户一天的收入最多时可超过一万元,相当于过去全年收入的两倍。
“黄金周‘撞上’休闲汇,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放大了休闲的经济价值。”山东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认为,持续两个多月的国民休闲汇已经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以及扩大就业方面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意义
引导公众休闲习惯
与以往节会活动不同的是,山东将休闲汇提升为全社会联手打造的节事品牌,文化、体育、商务、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旅游等32个部门推出了系列休闲专题活动,让不少藏在“深闺”的旅游资源借势启动,转化为推动城乡互动游的新引擎。
在休闲汇的推动下,十一期间,济南、青岛、泰安等地主要景区的游客人数均达到最大接待量,门票收入大幅度增长。全省旅游热点城市中,各大星级酒店和旅游餐馆顾客盈门,客房出租率均达到80%以上,部分酒店出租率达到90%以上。
虽然休闲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陈国忠却更看重其社会价值,“我们过去用太多精力去对黄金周进行经济解读,却忽视了对公众度假消费习惯的引导,今年十一长假全国各地景点同时爆棚的现象就是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他认为,各地在每个黄金周后必然发布的经济捷报,强化了人们对黄金周经济特性的认识。而现在公众需求亟须疏导,政府和企业应该形成合力,有效引导人们在休假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学会休闲,享受假期。休闲汇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休闲汇的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以及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相一致,“如果能够逐年倡导下去,相信会形成引导公众逐渐养成休闲习惯的趋势。”
此外,在休闲汇的文化价值上,陈国忠认为,休闲汇能够帮助大众形成具有齐鲁特色的、促进身心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公民的幸福指数。
分析
三大功能令人瞩目
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许峰认为,国民休闲汇的提出领先于山东休闲产业发展实际,但国民休闲汇举办过程中对休闲理念的强势宣传将有助于国民休闲意识的培养。
陈国忠认为,国民休闲汇的举办已经超越了旅游本身,在举办过程中,三个功能引人瞩目。首先是政府的综合功能。他认为,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山东17个地市和32个部门联合行动,如此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能力已经超越旅游行政管理范畴本身,成为政府科学管理社会的一大亮点。其次是产业功能。他认为,休闲产业无论从范围还是融合功能来讲,都比旅游更强。比如,临沂市蒙阴的农家乐的休闲收入已经超过农业本身的收入,休闲农业开始占主流。再次,文化上的创新功能。在休闲汇期间,各地在休闲文化的创新方面,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动向。比如,水浒旅游通过休闲汇的平台,开始把原有产品升级形成文化旅游产品。
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教授认为,大众的休闲本应常态化,按理说不应通过集中统一的运动式活动来推动。但山东休闲汇的举办,能够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推动山东休闲的发展,是政府真正保障大众休闲权利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