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穿洞杯·2011安順地戲大賽比賽現場 張安安攝

圖為安順地戲表演時所用面具展示1 張安安攝

圖為安順地戲表演時所用面具展示2 張安安攝

圖為演出者展示自己扮演角色的面具 張安安攝
【本報記者張安安、趙也安順29日電】29日上午十一時,由中共安順市委、安順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安順市委宣傳部、普定縣委、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孔子文化節系列活動——穿洞杯·2011安順地戲大賽在普定縣隆重舉行。來自安順地區的44支參賽隊伍分別向觀眾展示了各自的演出風格及文化風採。
位於安順市普定縣成西南方的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山東南北對穿,洞口距地面26米,冬暖夏涼、進退自如的優越自然條件。洞中仍存留著16000年前的古代先民的曆史文化,如用火痕跡、骨工具化石及染色紅土礦等大量珍貴曆史文物。經國務院批准公佈,穿洞古人類遺址於1988年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地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屯堡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人文藝術菁華。《安順府志》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明)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演武增威”是屯堡人地心理需要,“祈神納吉”是屯堡人地心理訴求。地戲也稱“跳神”,因其顏面頭戴木刻假面,扮演三國英雄、瓦崗好漢、薛家將、楊家將、狄家將等曆史人物表演金戈鐵馬的徵戰故事。演出時沿用一鑼一鼓伴奏,一人領唱,眾人伴和的弋陽古腔風格,保持宋元時期的流行的講唱文學體例,因其“三五步十裏百裏,七八人千軍萬馬”等等中國戲劇古老的特質,故被稱之為“中國戲劇史上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據了解,此次活動為安順舉辦的第二屆安順地戲大賽,在汲取上屆活動舉辦經驗的基礎上,當地政府加大力度對屯堡地戲文化的深挖研究,通過安順地戲維權案的再次審理,安順地戲重新受到全國的廣泛關注,借孔子文化節系列活動,將安順屯堡地戲古老而神秘的風採展示給外界,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宣傳推介黔中文化,讓外界更加了解安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