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加速度”
——织金“煤电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见闻
9月18日,骄阳似火。记者前往织金县少普乡采访,由中石化集团与水矿集团合作共建的肥田煤矿在这里火热施工。
作为毕节织金循环经济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项目中规划建设的10对矿井中的第一对,设计能力为240万吨/年的肥田煤矿自去年3月开工建设,仅半年时间完成“四通一平”,4天完成13.6平方公里征地,9个月完成全长13公里的矿区公路,矿井井巷工程到今年6月也已完成进尺7130米。年底,首采工作面将可出煤。
“刚进场施工时,满目荒芜。”站在施工现场,负责肥田煤矿建设的毕节中城能源公司的员工们围着记者,热情地向记者描述当时情景:平时,9个人住一间26平方米装有工具、资料、电脑等的农家房,盖的是发霉的被子;征地时,走哪睡哪,3个人挤一张床。“外面是雨声、蛙声,里面是呼噜声,交相辉映”。
房间小,米随便置于旮旯,“生的鸡吃,煮熟了人吃”;架线巡线时,一天能吃上2个馒头就满足;缺乏饮用水,主要靠从农田里抽浑水沉淀饮用,刷牙、洗脸基本省略,一月难洗一次澡。
一条必走的生命线公路——少普路到肥田矿区公路,路况不好,经常堵车,堵得人“心不慌了”,进不来就在车上过夜。21采区、31采区施工时,连路都没有,设备进不去,如蚂蚁搬家,靠人背肩扛。下雨时,泥泞路更增工作难度。
工程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反复研究论证,将矿井由120万吨/年提升为一次性建成240万吨/年,首采区投产工程量由原30721米减少为14207米,投资节约3.05亿元。
“副总经理党昌志长住现场,每天至少下2个井。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21采区项目部负责人杨海水说。
新分配大学生戴凯凯说,“从小听家长教育,不管在哪里,只要吃得苦,相信日子会好起来。这里平台大,我要一直干下去。”
2009年,省政府与中石化集团签署协议,由中石化在贵州投资建设毕节织金循环经济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项目。同时由中石化与水矿集团共同组建毕节中城能源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投资90亿元的煤炭基地建设。
“项目开工以来,创造了目前中石化涉足的所有煤炭开发项目的4个之最——规划最好、起点最高、管理最好、速度最快。”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厂长徐正宁告诉记者。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取得国家发改委下发的肥田煤矿等4个矿井合计900万吨/年设计能力的开展前期工作的‘路条’,并同步办理矿权出让、矿区范围批复等27项前期手续。”徐正宁说。
今年4月,阿弓矿、开田冲矿等4个矿也分别取得省发改委“路条”。至此,循环经济基地配套煤矿建成累计生产能力提高到1620万吨/年。
织金矿区开发建设一年来,中城能源高效、快速推进各项建设,毕节地委委员、常务副专员吴勇用“肥田速度”给予肯定。
在“肥田速度”带动下,周边老百姓开始致富。
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的肥田煤矿进场路,有效解决少普、熊家场两个乡镇之间多个村组的出行问题,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在两个乡镇,很多小屋开起小商店、小餐馆,生意红火。
“肥田煤矿所在的柿花寨,以前1000块钱能租下来的房子,现在涨到2万多,而且拿着钱都租不到房子。”“这里的租金比县城还贵。”少普乡党委书记黄海鸣感慨地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