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资源 无限利用
同煤依托煤炭资源,多业并举,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采煤不见煤,延长产业链。
在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矿井开采出来的原煤经过洗选,除部分外运外,通过密封的运输带送到附近的坑口电厂,滚滚乌金就地变成了强大电力。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和过去当作废物的煤矸石,被用来制砖、生产水泥,煤炭伴生的高岭岩被加工成了用途广泛的高岭土。多条产业链相互交错,多个生产项目环环相扣,上个环节产生的废料,成为下个环节的原料,资源被循环利用。
这个于2009年6月建成的园区,共投资204亿元,包含“两矿十厂一条路”共13个项目,是我国煤炭工业第一座产业链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资源循环利用使一吨标准煤能产出0.49万元的效益。
依托资源不依赖资源,积极发展非煤产业。
同煤把发电、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建材建筑、多晶硅及光伏、旅游等作为重点,在把煤炭资源吃干榨净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现在,非煤产业产值已占同煤产值的30%。
文化资源也是宝贵财富!
与著名的云冈石窟毗邻的晋华宫矿,正在建设一个大型矿山综合旅游项目——国家矿山公园,昔日的矸石山已树木葱茏,造型新颖的煤炭工业博物馆正现雏形。
“看,博物馆的造型是一块燃烧的煤,它象征着我们煤矿工人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的精神!”晋华宫矿党委书记贺海泉在工地兴奋地介绍。在博物馆的不远处,煤矿井下探秘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站在晋华宫矿的矸石山顶,眺望一河之隔的云冈石窟,古老的佛教文明与现代的工业文明交相辉映。
调整产业结构,要处理好“老”和“新”的关系,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煤矿来说,要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全国来说,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机遇,抢占战略制高点。
转型艰难,靠什么来支撑?
传统产业 现代理念
转型是新课题,不熟悉,少人才,没经验,缺资金。作为一家国有老企业,历史包袱与现实困难并行,体制矛盾与观念羁绊交织。
同煤咬住转型不动摇,迎难而上,大胆探索。
改革开路。同煤集团是从原来的大同矿务局转制而来。同煤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支撑。集团整合了企业内部的煤化工、旅游等资源,实行专业化经营,加快非煤产业发展。缺少资金,同煤就敞开大门,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吸收社会资金,新建的项目都是股份制。为发现人才激励人才,集团在部分二级单位区队推行“首席员工制”和岗位竞争岗位交流制,实行“正职任命,副职自选,工长聘任”。
民生为本。同煤正确处理做强企业与造福职工的关系,把改善职工生活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煤20万职工就业稳定,“十一五”职工收入翻了一番多。过去,同煤职工住房条件很差,许多职工住在矸石山上低矮破旧的小土房里,采煤地面沉陷也使一些住房不能再住人。2006年,同煤启动了全国最大的棚户区和沉陷区改造工程,先后筹资142亿元,建成1600栋新楼房,7万户矿工喜迁新居,形成了特大型住宅区——恒安新区。到明年三期工程竣工,还将有3万户矿工搬进新区,受惠人群总数将达到30万人。
职工从转型发展中受益,也是转型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人心思转,人心向变,职工推着企业跑。“十一五”的5年,同煤集团销售收入翻了一番多,利润增加了4倍,上缴利税增加了2倍多。
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同煤清醒而坚定。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煤的实践说明,既有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又有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改革创新,依靠群众,转方式就会一步一个脚印。(记者 张研农 皮树义 鲍 丹 张 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