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九一八”,日本侵华战争爆发80周年的日子。在安徽宣城,却有一位身经百战的9旬抗日老兵,遥望着家乡的方向,老泪纵横。“我的老家在贵州毕节,我想回趟家。”他说。为此,本报联合安徽《市场星报》共同帮助老人完成回家的愿望。老人说,自己是快入土的人了,唯一的愿望是能再听一听浓厚的乡音。
14岁当兵,只为吃饭
老人叫赵海臣,今年94岁。住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塔影社区。老人身材瘦高,虽步履稍缓,但思维清晰,表情刚毅,眉宇间有一种军人特有的气质。提及老人的家乡,老人眼噙泪花,哽咽地述说着他的身世。
老人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当时为毕节县),在他年幼的时候,父母先后亡故,所以没上过学堂,流落街头巷尾,靠乞讨度日。
“记得已经两天乞讨没着落,饥饿难忍,我来到离城不远一乡村乞讨。”赵海臣老人说,他看见村中一群人在议论着什么,于是凑上去一看,原来是国民革命军第26师在这里招兵,于是他大着胆子上前,向一位当兵的要饭吃。当兵的对他说,“来当兵吧,有你吃的。”
就这样,赵海臣当兵了,那年,他14岁。
训练营里,学会做人
当兵不久,在训练营里,赵海臣多次挨皮鞭抽打。训练营里每天吃二餐,分早晚餐,早餐一碗稀饭另加一个山芋,晚餐一碗米饭。
一天吃早餐时,赵海臣吃完了分配给自己的一份后,觉得不饱,见一个士兵的山芋刚吃了一半,赵海臣乘他不备,抢过来就吃,结果让执勤班长发现,被狠狠地抽打一皮鞭,并警示他不许哄抢他人物品。
训练营里,士兵会定期去河塘里洗澡,相互擦背去污,这是常规。别人为赵海臣擦后,他便爬上河塘边,也就没有为别人擦,这让执勤班长见后,又挨了一皮鞭,提示当兵的要互助、友爱;搭建营房,每个士兵分配扛20根木料,赵海臣的任务完成后,坐在一旁休息,看见一同年兵扛着木料不慎跌倒,赵海臣没有上前扶起他,而在一旁观笑,被执勤班长发现后,再次挨了一皮鞭,提示他当兵的要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提示的方式简单、粗暴,但每挨一皮鞭时,都是种含义。”赵海臣老人说,在训练营,对于衣着不整洁,不按时休息、起床,不学习,不理发,不剪指甲,不洗脸都要挨皮鞭,但在这里,大家都接受了文化知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系统教育。
抗击日军,身经百战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大肆入侵我国,全国发起抗战。赵海臣所在的部队也奔赴抗战前线,决心血洒疆场,为同胞报仇,扬中国军威。
赵海臣老人说,他们和鬼子的第一战,是上海的淞沪会战、昆山阻击战,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子弹打完就用刺刀拼,刺刀拼断就抽出背后大刀砍。
但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被打散,赵海臣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整编,转战江苏、浙江、江西,最后来到安徽宣城。在宣城的新河庄、稻堆山、九连山、敬亭山、巷口桥、饭蒸山、水东稽头岭等地,与日军进行长期“拉锯战”,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斗中,赵海臣身负重伤,仍没有下战场。他的右眼及左大腿受枪伤,至今还残留着弹片。
队伍里的军旗手和司号手,是日军主要射击的目标。赵海臣便是司号手,一边战斗,一边听从战斗指挥员命令吹冲锋号。在宣城巷口桥附近的饭蒸山和新河庄的稻堆山战斗中,赵海臣经历了一次异常惨烈的战斗,当时他中弹负伤,醒来后看到阵地上活着的兵员所剩无几,三营邵玉璋营长身中数枪,生命奄奄一息,仍坚守阵地,邵营长宁死不做俘虏,后饮弹壮烈牺牲,时年才二十几岁。
“新河庄战役”三营官兵共阵亡300余名,当时有人撰联:“噫!成功成仁兮,诸君虽死精神在;干!吾侪继志兮,杀尽倭寇慰中魂!”
留在宣城,家境清贫
宣城稻堆山一战,赵海臣在与日军激战中,他开枪打死了两个鬼子,又用大刀砍死了一个鬼子,后来大腿受伤,被连长背下战场。由于当时的国军医疗水平有限,赵海臣在宣城的天主教堂被西班牙神父医治好后,留在宣城国民革命军华东军区征兵司令部担任司号员,一直到宣城解放,赵海臣所在部队的司令官要去台湾,赵海臣走到宣城双桥的地方,行军中他脱下军装,离开了队伍,决定返回来,因为当时他结婚了,有了老婆孩子,从此他便留在了宣城,过起平民百姓的生活。
赵海臣生育了六个儿女(4男2女),由于他曾入国民党军队,在“三反五反”、“四清”、“文革”等运动中,他多次受到批斗、打击,六个子女也不免受到牵连。赵海臣唯有靠拉板车收入来度日,带着妻子儿女们苟且偷生,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反。
而今,赵海臣老人已经93岁高龄,老伴已逝去,他一人居住,生活只能靠儿女们照顾。但在几年前,儿女们全部下岗、失业,他的生活更加窘困。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地方政府发放的低保。
渴望回家,听听乡音
“对我来说,人生所剩时间已不多了,我就想回老家看看,再听一听乡音。”赵海臣老人说,自当兵以后,阔别家乡近80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回家看看。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们深深理解老人的思乡心情,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老人辗转流离在抗战的前沿,80年,整整80年,没有闻到过故土的气息。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里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现在,赵海臣老人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张归乡的车票,谁能帮助老人完成积攒了一辈子的心愿?敬请拨打热线电话:0851-96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