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黔南 靠生态提升幸福感
【看贵州】之黔南篇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之一——贵州荔波,2007年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一同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不仅是荔波的荣誉,更是整个黔南的荣誉。
“幸福黔南、生态绿洲”,这是黔南为自己的发展所确定的目标,也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黔南州,按照“人间美景、生态绿洲”的新格局一路走来,不仅发展了经济,最主要的是成功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
交通提速黔南“热了”
“现在到荔波的路修好了,去荔波只要4个小时左右,荔波是自驾的好地方!”
老唐是位资深车友,多年下来,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回头看身后的足迹,老唐对贵州的山川美景赞不绝口,尤其是黔南,荔波大小七孔的风光旖旎、秀丽迷人,让他乐不思蜀。然而几年前,老唐对荔波有了些许不满,“动不动就堵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呆起,那种难受劲别提了。”
不过,这已经成为历史。如今,贵州的交通已经迎来大发展,黔南的变化十分明显。
2008年“两高”开工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构架,将黔南推向重要交通要道的位置,北联成都、重庆、贵阳,南接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北部湾及东盟自由贸易区,黔南变得路路通。
依托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首届中国南方喀斯特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荔波县的变化也可以说是翻天覆地。通过对贵新高等级公路、独山至荔波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多次整治,当地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大幅提高。
据史料记载,“靖难之变”后,徐霞客受明成祖朱棣密令,寻找建文帝下落而云游中国,后在黔南长顺县白云山发现了隐匿的建文帝。为查证这一特殊历史,该州在荔波启动了“探霞客寻帝之路,圆旅游达人之梦”活动。
从全国各地慕名应征而来的自愿探秘者云集黔南,沿着徐霞客当年的足迹,游历了荔波小七孔——独山深河桥——平塘甲茶——都匀九龙寺——福泉山——长顺白云山,一路赏尽黔南风光,感受无限魅力。
在这一轮活动的带动下,到荔波观光、黔南旅游的人数猛增。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州“十二五”规划,拟将三都、荔波、平塘、罗甸、长顺建成黔南南部民族、生态、旅游特色城市,进一步深挖发展当地的生态旅游。
离开四年“不识”乡路
“都匀变化大哦,我才离开几年,回来差点不认识路了。”作为第九届民族运动会贵州代表团黔南地区的演职人员之一,陆理文是地地道道的都匀人,四年前离开,如今重返都匀,眼前的变化让他大呼不可思议。
“最明显就是整个城市变漂亮了,高楼多了,人也变得有素质了,以前随处可见横穿马路的现象,现在很少,大家都文明守礼得多。”陆理文告诉记者,今年刚返家时就发现,如今都匀操外地口音的人越来越多,都匀的开放程度明显提升。
高楼新建,商贸流通也日益兴旺。都匀老桥一直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曾经附近摆摊设点无数,人也混杂,但现在再走到老桥,热闹依旧,环境却大不一样。小吃摊走进了小吃一条街,其他的杂货摊也都有了自己的归属。
“规划合理、管理规范、现在的都匀就是一个文明、卫生、生态的生活型城市,”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可见,环境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不仅是都匀,这样的情形在整个黔南随处可见。清新的空气,加上原生态的民族风情,都匀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方式自然越来越多。现在到黔南,无论身处何地,漫步街头时总会不经意发现,街道宽敞整洁、绿树成荫,别具特色的广场公园人潮涌动,载歌载舞一副热闹喜庆的情景。
生态绿洲经济强州
黔南的变化和发展显而易见,老百姓的满意也是毋庸置疑。这都是黔南坚持走“生态”之路的结果。据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黔南州始终坚持“生态立州”的宗旨,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建设“绿色黔南”、打造“西部绿州”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同时,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保持治理、石漠化治理、生态农业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沼气池建设和绿色通道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良好效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处处见绿的黔南在打造宜居环境的同时,也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借势贵州连接广东快速通道的建设,黔南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黔南州的财政收入、规模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增速均跨入全省发展前列,所辖各县(市)纷纷修建高速公路、兴建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迅猛。
抢抓全省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机遇,融入贵阳城市经济圈、泛珠三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黔南“十二五”拟定的发展定位。
既要保住青山绿水,又要推动工业发展,靠“生态”提升幸福感,也要靠“生态”要经济效益,黔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放眼“十二五”,黔南的目标是,以都匀作为中心,突出山、水、桥、园和民族特色,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康体”为一体、具有较好人居环境的旅游休闲城市。
同时,沿贵新通道形成的都匀—独山、沿马(场坪)武(隆)高速路都匀—马场坪—福泉—瓮安、沿贵惠路都匀—贵定—龙里—惠水,形成3个城市带,推动黔南城镇化发展;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三都、荔波、平塘、罗甸、长顺将建成黔南南部民族、生态、旅游特色城市。
就在大批项目相继落户黔南的同时,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旅游的思路未变,今年11月12日,黔南州将在贵定举行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于1956年,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通向华南沿海、连接出海口的黄金通道,是贵州省的南大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州辖2市9县1自治县,有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等36个民族。
黔南州地处高原,早晚温差大,最佳旅游时间为6—8月。到黔南旅游,到底是闲逛人文古迹,还是观赏自然风光,颇让人费思量,因为黔南景之多,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都堪称一绝和经典。
想了解古镇民居生活以及民族风情,音寨是个好地方;如果是冲着自然风光去的,森林、峡谷、瀑布、草原、洞穴、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有时间可以慢慢游览。世界遗产地——荔波享“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美誉,集山、水、洞、林、湖、瀑布为一体,熔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于一身,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龙里猴子沟、福泉石林、古城遗址、洒金谷、瓮安江界桥,以及福泉古城垣、冠山紫官洞、三都水族风情、荔波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故居、都匀百子桥、文峰塔为代表的桥城风光,惠水深黔山庄的燕子洞、穿洞瀑布、百鸟河风景区、九阡水族起义关卡遗址、都江古城垣、贵定洛北河漂流等景区景点让你看尽贵州南线之美。
农副产品和特色工艺品是黔南的优势所在,玩够了,不妨带点土特产:都匀毛尖茶、贵定云雾茶、根雕奇石、蜡染、陶艺、刺绣,竹器等很受欢迎。
多民族集聚促使黔南的小吃也呈现品种多、风味多的特点,酸汤鱼火锅、独山盐酸菜、四色甜酒耙、荞蕨象生梨,红袍油糕、香炸玉米饼、雏鸡觅、清明粑、片鸡粉、开水面、龙里辣子鸡等,尽显黔菜“香、辣、酸、鲜”等特色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