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龙里县南部片区的羊场镇、湾寨乡看到昔日的稻田里一幢幢蔬菜大棚格外显眼,周围的农田变了模样。蔬菜大棚内外忙碌的工人正在下种、盖土,种植大蒜、大葱等秋季蔬菜。这是县里引进的企业,为农民种田拿工资、增收提供了保障。乡村干部则说,蔬菜企业的引进,激活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注入了强大活力。
近年来,龙里县以农业“185”工程建设为契机,在有着“鱼米之乡”之称的羊场、湾寨等乡镇,通过农业招商,引进外来客商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把“米袋子”变成“菜篮子”,引导农民走绿色无公害的精品蔬菜发展之路。由于祥云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和云南伟伟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等涉农蔬菜种植企业的入驻,仅在羊场镇就催生了由本地种植大户成立了“孔雀、绿缘、乡椿、兴农”等蔬菜种植合作社。
一年多来,龙里县羊场镇、湾寨乡通过引进省外蔬菜种植公司,种植大户等集中流转土地2500亩,辐射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到5000亩以上。南部乡(镇)的蔬菜种植在蔬菜种植在蔬菜龙头企业、蔬菜合作社的带动下,蔬菜种植业呈星火燎原之势。其成功之处在于,农业产业化结构得到调整,农产品销路得到解决,品质生产得到强化。
落户龙里县湾寨乡的祥云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在安徽有着1万多亩的蔬菜基地。去年11月,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到龙里湾寨乡开始发展蔬菜种植。一年来,该公司蔬菜大棚等建设投入就达200多万元。企业生产的黄瓜、茄子、青椒等瓜果类蔬菜,销往湖南、湖北、广州、四川等地。
据该公司负责人汪德兵介绍:“今年上半年,第一期建成的50亩大棚产值达50余万元,亩产在万元以上。第二期50亩大棚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现在100亩大棚里种上了的大蒜、无筋豆等蔬菜,预计在国庆节期间可以上市。”
在龙里县湾寨乡甲摆村蔬菜专业合社会的露天蔬菜种植基地上,工人正在采摘、拣装蔬菜。目前,该基地每天都有800余斤茄子、1000余斤无筋豆由此运出,价格最低也是0.8元每斤,每亩单季产值可达7000多元。
看到企业在村里投入大笔资金、获得高效回报后,湾寨乡甲摆村村民也依样画照学,发展蔬菜种植,在获得好的收益后,50户种植大户还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甲摆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刘志国说:“种水稻1年只能种一季,亩产值毛收入最多1400元,而种蔬菜每年至少可种两季,单季亩产至少可达5000元,有的上万元,除去成本投入,谁乍算种菜都比种水稻强上两倍以上。”
甲摆村村民罗欣荣种植蔬菜已经有好几年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当安徽祥云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在该村落户发展蔬菜种植时,他的种植计划来了“电”,贷款16万元,紧挨着公司的基地,租用村民的60亩土地种上了西红柿,每天还请了10余个人帮助他打理蔬菜。看着长势良好的西红柿,罗欣荣黝黑的脸上充满了笑意。
今年,湾寨乡的甲摆、毛栗、场坝等3个村的蔬菜种植已发展到1500亩,蔬菜种植户成立了甲摆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毛栗村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来负责蔬菜的种植、管理及销售。
湾寨乡蔬菜种植风生水起的时候,羊场镇也是热火朝天。
有着20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河南安阳的一名农艺师杜现明,去年5月来到了龙里县羊场镇,作为引进人才,被政府安排到该镇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走马村孔雀寨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当地村民把土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承包给杜现明,又在他的土地上打工,每天有35到50元不等的收入。他刚来时,在万亩稻田中间建起的100亩大棚显得格外孤单,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他的大棚逐渐被村民们零星建起的大棚和种植的露天菜地所包围。
现今,杜现明在羊场镇又有了新的建设计划,目标直指300亩蔬菜大棚。“我发展科技含量高、品质好、附加值高的蔬菜,村民学到技术就可以自己干,大家都能种出好蔬菜,能进行规模化、精品化生产了,我就把村民蔬菜拉到沿海地区、拉到港澳地区去卖。”杜现明说。
孔雀寨的万亩良田,蔬菜的种植正以大棚为中心扩散延伸,蔬菜种植正在蓬勃发展。羊场镇的2011年,全镇蔬菜种植核心区面积达1500亩,总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一年多的时间,全镇相继成立了“孔雀、绿缘、乡椿、兴农”等蔬菜种植合作社,参加人员达到80余户,该镇50亩以上的大户达8户。
在杜现明的大棚基地旁边,刚刚引进的云南伟伟蔬菜种植的有限公司正在挖沟、整理地块,作蔬菜种植的准备。该企业将在羊场镇走马村建设新型材料大棚200亩,建露地规范化基地100亩,5年带动1万亩以上。
在龙里县南部乡(镇)的蔬菜龙头企业、蔬菜种植大户,通过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逐渐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企业(大户)和农户形成稳定的产销模式,解决了产品生产、销路问题,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双赢”合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