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舟队共有48名队员,男女各24名。他们大多都来自麻江县下司镇龙里村。其中有父子,有母女,有母子,还有兄弟和夫妻。继9月13日小试牛刀轻松获得小龙舟女子250米直道竞速一等奖后,14日,这些下司的“亲人档”携手其他队友,在红枫湖上掀起夺冠狂潮,一举夺得男子组标准龙舟500米直道竞速、女子组标准龙舟500米直道竞速以及男女混合组标准龙舟500米直道竞速的3个一等奖。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亲人档”。
父子老爸掌舵,儿子挥桨
舵手文廷友今年58岁了,作为贵州龙舟男队中年龄最大的选手,他参加过包括广州全国民族运动会在内的很多大赛,经验之丰富,无人能出其右。舵手的重任,自然也就压在了他的肩膀上。
父亲文廷友和儿子文珍军
“我1952年生,小时候经常在清水江里玩,水性还不错。不过真正开始划龙舟,是1982年。”提到当年往事,性格随和的文廷友侃侃而谈,“那时候的比赛,不像现在这样正规。在木制的龙舟上,村子和村子之间,大队和大队之间,节日中比拼一下,热热闹闹。直到1996年,才算是开始了一些正规的训练和比赛。”
文廷友的大儿子文珍军也在贵州龙舟队里,今年38岁的他,担任划手。在老爸掌舵的龙舟上,文珍军划起来特别有劲。不能给老爸丢脸,或许是他内心最朴素的想法。
虽然老爸永远是儿子的榜样,但文廷友却透露:“其实我大儿子开始正规训练比我还早,他1994年就加入我们下司的龙舟队,参加了一些比赛。”
“大儿媳也在我们队里,她叫金权桃。”文廷友说,自己和大儿子还有大儿媳都是农民,平时在家干农活。自己还有一个二儿子,在麻江县里当公务员,“出来比赛,只有老伴守家了。”
上届广州全国民族运动会,文廷友和大儿子文珍军随队获得了8枚金牌。本次主场作战,赛程过半,父子俩已经随队收获三个一等奖。大儿媳妇也收获了两个一等奖。接下来的比赛,贵州龙舟队还会获得更多冠军,这一家三人脖子上的一等奖奖牌也会越挂越多。
兄弟哥哥当队长,弟弟“抹包谷”
哥哥文朝汉是贵州龙舟男队的队长,同时也是鼓手,今年40岁。弟弟文朝能,是一名划手。兄弟俩同样也是参加过广州全国民族运动会的“老将”。
哥哥文朝汉(左)弟弟文朝能
和舵手掌控航向一样,鼓手控制节奏,在比赛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观众在岸上听到鼓声震天,煞是热闹。殊不知鼓手稍微鼓点打得不到位,就可能影响到全队的频率和节奏。力气没往一处使,白白费力。
正因为各方面素质较好,文朝汉除了在男队担任队长,还协助教练谢翔云带女队。“昨天我们女队在小龙舟250米直道竞速项目中夺冠,我都激动得流泪了。那种心情,比自己夺冠还激动。”文朝汉说。
“这次龙舟赛,我家来了四个。除了三弟文超能,还有我老婆李德琴和二弟媳赵元丽。”一家人来了四个,文朝汉非常自豪。
和其他队友一样,文超汉也是一个农民,除了按季节耕种外,他还和老婆在下司街上做点小生意,“也就是炸油条卖。”
与哥哥农闲时节从事饮食业不同,文朝能经济头脑不错,除了干农活,还买了台机器,专门为附近的村民“抹包谷”。“我们那边大多数人都种包谷。秋收时,人工把包谷米摘下来很费力。我就花三万多买了一台机器,专门为大家‘抹包谷’。10块钱300斤!”因为这事,队友提到文朝能,就叫“抹包谷”的。
“‘抹包谷’的,快过来照相,明天你们兄弟上报纸。”采访中,贵州龙舟队队员文小军老是这样打趣文朝能。
母子子女先进队,妈妈随后来
今年20岁的贵州龙舟男队队员文珍荣初中毕业后,就在家给父母帮忙。农活忙完了,听说要选拔龙舟队员,他就跑起去了。
儿子文珍荣和妈妈王玉秀
“2008年,我被选进队中,开始了训练和比赛。”个子比妈妈王玉秀高出一大截的文珍荣说,“谁知道女队也要选人,我妈妈在我的鼓动下也来试试,想不到也选上了。”
听儿子这么说,王玉秀显得比较腼腆,“他去了回来说很好玩,正好女队也选人,我就去试试。进去后虽然训练辛苦,但能拿冠军还是很开心。”
“儿子比赛的时候,我都会大声加油。明知道他未必能听到,也要喊,憋不住。”王玉秀说。
妈妈赵朝群女儿文凤英
与文珍荣一样,17岁的女队队员文凤英也是听说龙舟女队在选人,就去报名。自己进队后,回家游说38岁的老妈赵朝群,最终赵朝群也被选了进去。“能和女儿一起比赛,是一件开心的事。当然,能一起夺冠是最开心的。”赵朝群说。
“你丈夫怎么不来报名参加男队选拔呢?”
“都出来了,家里总要留个人照看嘛!”赵朝群笑着说,她的话也得到了王玉秀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