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巴浪河畔的水城县米箩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素有“水城米粮仓”之称。而今年的旱情比以往更严重,到目前为止仅下了三场雨,全乡5万亩土地全部受到干旱影响,绝收1.7万亩,还继续呈扩大趋势。
连续3天,记者在米箩乡目睹了广大干部群众用汗水和智慧应对百年不遇的大旱,抗旱救灾保民生。
8月30日 下派支书的抗旱一天
早上6时10分,天刚刚发亮,周龙便驾驶着单位临时配给他的庆铃越野车,沿着曲折、颠簸的盘山公路赶到草果村。“再晚一点,太阳出来了,就赶不上时间给药材苗浇水了。”没有吃早餐,他急匆匆地赶往目的地——何家寨组的中药材基地。
他去年被下派到基层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之前是六盘水市安监局的科长。
约莫40分钟,周龙到了基地,发现村支书杨勋、村主任李旋元等12人已经到了。“好,按照昨天的分工,开始吧!”周龙大口咬着村民特地给他带来的鸡蛋,和大伙儿一起干起来。
接通了之前搭好的电源,清澈的水流从不远处的小水窖抽出来,大伙儿有的装水,有的浇苗,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11亩的中药材基地种植的是党参和天南星。药材苗金贵,浇多了不行,浇少了也不行,周龙和大伙儿都是用花洒一箱箱慢慢地浇。10时40分,11亩苗木全部浇灌完毕。
稍微休息一下,周龙和村干部们便开始在村子里“逛”了起来。东家走走,西家看看。“水有没有困难?”“地里的庄稼还可以不?”热情的村民拉着周龙他们去家里吃饭,炒鸡蛋、精肉蚱、一大碗素瓜豆,吃得简单,可大伙的话题却总也离不开水。“明后天再找两处水源,请乡里协调些水管,再接两股水进来。”大伙七嘴八舌地商量着。
眼看太阳落山了,周龙和村干部们又返回了中药材基地,打着手电筒,继续浇水。“只有早晚浇水,才能达到保湿的效果,不会烧苗。”周龙说道。
晚上9时10分,拖着疲惫的身体,周龙又驾车返回乡政府自己的住地,简单清洗下,倒到床上呼呼大睡。
8月31日 米箩乡定下抗旱三“招”
眼看着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米箩乡党委书记赵玉雄恨不得每天都住到地里去。这天一早,他就领着干部职工察看旱情,商量换种农作物,保农民收入的事情。
扒开看上去还有绿色的水稻,水田早已不见一丝水,全部龟裂成一块一块的。赵玉雄眉头紧缩,半晌都没有说话。
“不管怎么说,保住群众生产生活是当务之急。”回到乡政府,赵玉雄立即召开了会议,迅速定下了“保”、“促”、“抢”的三字方针抗旱救灾。
保人畜饮水被定为第一位的任务。通过摸底排查,现在米箩乡已经有20多个组的水管不通水,尽管群众仍可以在房前屋后寻找到水源,可如果旱情继续下去,这部分群众的饮水将面临问题。于是,全乡上下紧急行动起来,成立应急分队为群众寻找水源。
一边在保群众的用水,另一边也在调整种植思路,促进生产。赵玉雄组织农口的干部全部扑到第一线,指导农民改种小麦、荞等耐寒作物,同时集中育了60亩的蔬菜苗种,专人负责保苗,等待干旱过后,分发给群众种植,弥补损失。
今年米箩乡的水田几乎绝收,赵玉雄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水田里面种植“稻草洋芋”,将已经收获无望的水稻全部割下来作为种床,采取目前较为先进的稻草覆盖种植秋洋芋技术,不让土地因为干旱而闲置。
9月1日 “迷彩服”扑在抗旱第一线
一早,记者来到主要产粮区巴浪河边,只见米箩乡的民兵已经全部集中,绿色的迷彩服闪耀在山间大地。
五六台抽水机不断从2公里外的河里抽水上来。60多名民兵在统一指挥下,分成3个小组。对于还有收成希望的庄稼,第一组民兵们一桶一桶地背水过去浇灌;对于已经完全龟裂的水稻田,民兵们手持镰刀,全部割下,改种速生蔬菜;民兵机耕队也熟练地驾驶着微耕机,来来回回翻土。
水城军分区司令员沙劲松也赶到了现场,和大伙一起,投身抗旱,为民兵打气加油。
村民们也没有闲着,担水的担水,补种的补种。“子弟兵都来帮助我们了,我们也不能闲着啊!”村民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