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扬帆奋力行
——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入驻毕节试验区成功创业纪实
“到2015年,建成集成重型载货汽车编程控制系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实现轻、中、重型载货汽车,低速载货汽车生产销售31万辆,销售收入达300亿元,吸纳当地就业人员2万人,拉动10万人的就业。”
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的“发展线路图”上,明确地记载着用3至5年时间建成“现代汽车工业城”的愿景。如果说,退回一年前,这组数字让人不敢相信的话,那么,现在,也就是从今年8月1日开始,随着该集团二期技改项目试下线,并将于9月6日正式批量下线,你会吃惊地感叹:一切都出人预料,一切都按既定目标实现!
从进入毕节试验区“牛刀初试”到摸清门路大显身手,不到3年时间;从决定建“现代汽车工业城”到轮廓初具,不到两年时间;从“现代汽车工业城”正式开工到批量汽车生产下线,仅花了一年。这就是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一个从云南进入贵州的企业,用惊人的发展速度奋力扬帆、勇猛飞奔,演绎了毕节试验区装备制造业从“无中生有”到做大做强的发展奇迹。
回首来路:
投资环境“春江水暖”
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处于西部贫困地带的毕节试验区,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积累,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不俗业绩。然而,走出山门横向看,由于发展的起跑线不同,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剔肤见骨找原因,工业经济发展的“短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如何破除制约发展的观念、交通、环境等瓶颈,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奋起直追,成了新时期的毕节地区决策者思考的课题。2007年初,毕节地委、行署新一届领导班子一上任,就确定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略,并通过“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开放带动战略,向上拼争项目,着力改善交通、城建、水利等基础设施;主动走出山门,多次到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招商,吸引全国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
招哪种类型的商,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毕节地区是资源型大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农特产品资源、旅游资源等,引进客商进行资源深度开发,这无可争议。
然而,2007年初,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这家创业于重庆,发迹于云南,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大型企业,与湖北、河南、浙江、福建、四川等地投资煤化工产业的客商一同进入了毕节,进行汽车装备制造业开发,确实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
“其实当时毕节的各种条件都很差,投资环境也还是未知数,是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行署专员张吉勇亲自登门邀请,我们带着感动来的。”贵州时骏振兴集团董事长马伟亮说。
云南力帆车辆有限公司进入毕节后,兼并了处于围困边缘的毕节振兴机械厂,投资注册成立了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并选址毕节市鸭池镇营脚村征地205亩,进行一期技术改造。当时,普遍观点认为,毕节振兴机械厂地处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核心位置,云南力帆进入毕节发展汽车工业,恐怕目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圈地搞城市开发。
一切都没有按照人们的想象进行。在政府良好投资环境的支持下,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一期技改顺风顺水、立竿见影。2009年4月,总投资2.46亿元的一期技改项目结束并投产,迅速抢占了贵州农用卡车市场的较大份额,年产值达到了20亿元,并在省经信委的大力支持下,于2009年5月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在毕节生产汽车的资质。
“牛刀初试”大获成功,留给云南力帆和毕节地区决策层的不仅是惊喜,而且全面拓展了大家的发展视野和思维。在充分掂量了毕节的投资环境、市场前景后,云南力帆作出了在毕节建“现代汽车工业城”的决策,这与毕节地区和毕节市领导的初衷一拍即合。2009年11月,力帆集团决定投资30多亿元,并引进22家配套厂家投资30余亿元,在毕节市小坝镇征地2000余亩进行的二期技改项目开始,由毕节地市政府联手搞好征地拆迁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随后,2010年8月9日,力帆集团二期技改场平工作完成,举行了开工典礼。2010年12月18日,“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党委成立,集团研发中心、生活区和全国22家配套企业开工。
从此,企业和地方政府以“母亲般”的心情,携手为即将诞生的“现代汽车工业城”劳心劳力,不舍昼夜。
企业心声:
选择毕节有“三大优势”
谈到为何选择毕节投资,马伟亮说:“毕节试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并且决策者思路宽、眼界宽、心胸宽,有想干、敢干和巧干的劲头,使这几大优势可以实现转化,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首先,政治优势必将带来政策优势。
毕节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具有中央统战部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多党合作倾力帮扶,国家发改委等19个中央国家部委和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重点支持建设等政治优势,是“同心工程”的发源地。毕节地委、行署充分发挥试验区所独有的“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大胆试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毕节地委、行署的领导有强烈的发展愿望、扎实的工作作风,明确提出了要营造和优化让投资者动心的政策环境、放心的法制环境、顺心的体制环境、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令人倾心的人文环境,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把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和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作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一系列的“阳光政策”,让企业的高层深深地感受到了毕节地区领导干部真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
2010年10月,在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省委书记栗战书提出“十二五”时期贵州发展的主基调就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突破性的目标就是要力争实现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在工业强省方针的指导下,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支持毕节载货汽车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指导意见》,给贵州汽车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基于这样的原因,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坚定了在毕节打造中国一流生产基地,生产中国一流轻卡、一流重卡的决心。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把公司总部设在贵州毕节,统一领导在毕节和云南的6家下属企业,指挥下属分布在全国的323个载货汽车销售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其次,区位优势必将形成市场优势。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境内有内昆铁路、黄织铁路、贵毕高等级公路、326国道和321国道连接周边城市;厦蓉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黔织高速公路、毕威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未来的毕节,将形成一个南接贵阳、北连泸州、东接遵义、西连六盘水,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选择落户毕节,其产品可以迅速辐射西北并占领西南市场。
贵州省在“十二五”期间,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电气化干线路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支线铁路相配合,向外通往海内外,向内辐射到各市(州、地)县(市、市辖区、特区)的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贵州在交通运输方面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南下出海大通道,为发展中的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以及到毕节落户的强势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再次,资源优势必将成为经济优势。
毕节地区资源富集。现代化工业必需的煤、铅、锌、铁、铜、稀土储量丰富,对沿海、内地技术含量高而又缺乏资源的企业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贵州省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改变了以往资源换技术的做法,而是出台了扶持政策,鼓励本省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出台了优惠政策,完善了服务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进内地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到贵州落地、开花、结果。所以贵州省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马伟亮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开拓上,将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寻找300至400个销售商,并在送货服务上、产品质量上,特别在产品的创新和成本上使力帆卡车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产品研发上,目前已成立了“汽车研发院”,正在筹备院士工作站,与国内很多大学进行校企联合,共同开发产品;在引进人才上,企业将以最优惠的条件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招聘一批汽车研发方面的高端人才,真正用情感留人、事业留人、薪水留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健康发展、快速发展。
政府角色:
“母亲般”关怀,“保姆式”服务
从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二期工程动工伊始,它既是一个耀眼的明星企业,也是一位处于“怀胎阶段”等待落地成长的婴儿,得到了各级领导“母亲般”的关怀,各相关职能部门“保姆式”的服务。
从今年3月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并先后到力帆时骏考察指导工作,充分肯定毕节地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现,力帆集团一、二期项目是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要大力支持企业的发展。
省委、省政府更是对力帆骏马无比关爱。2010年9月,新上任不久的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和其他省领导先后多次深入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二期工程建设工地调研,充分肯定了公司组建研发中心进行产品研发和以商引商、引进配套企业集约发展汽车产业的做法,勉励企业做大做强。要求毕节地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达到“建一个园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经济”的目的。
为了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国土厅、经信委、商务厅、环保厅、科技厅、工商局等省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到力帆调研指导。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省信用联社、贵阳银行等多家银行在企业贷款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毕节地市两级领导多次深入到项目建设现场一线,及时调度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毕节地区新成立的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党工委、管委会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努力为项目推进提供全面服务和强力支持。毕节地委、行署还安排毕节地区督查办督查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从地、市工业、国土、规划等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督查推进小组,入驻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努力实现督查推进与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同步,督查调度同步,排处纠纷同步”。
“领导们给予的是‘母亲般’的关怀,职能部门给予的是‘保姆式’的服务,让力帆骏马进入毕节,就一直在坦途上奔跑,我们才能够不断创造发展奇迹。”马伟亮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企业来投资,首选的是经济效益,我们为企业发展着急,而地方领导比我们更急。毕竟,引进一个企业,它会带来税收、就业和拉动一产、三产发展,并通过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等多重效应。”
和谐工区:
“三化同步”的典范
在贵州力帆时骏汽车城二期技改工地,出现了企业职工、当地干部和群众三方“五加二”、“白加黑”的生动故事。“企业的‘五加二’、‘白加黑’,是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让汽车城早日投产,干部是为了搞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群众是利用白天时间抓紧找钱,利用晚上时间接受当地干部到家完成征地拆迁等补偿工作。”毕节市小坝镇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他说,正因为力帆集团给群众迅速带来的实惠吹糠见米,征地拆迁实现了“零上访”,项目实施实现了“零堵工”。
从2010年初开始,不到1个月的时间,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就基本完成2000亩项目用地的征用,拆迁农户200多户,迁坟1000多所,确保了项目顺利落地。
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以来,围绕“一年建设一个汽车城”的工作目标,毕节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推进会,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地、市两级建立了地市共建、部门联动、现场办公等工作机制,全方位跟踪协调服务。
为了保证二期技改工程的顺利进行,毕节地区财政投资近7000万元,高水平建设载货汽车基地项目拆迁安置小区,完善各种配套设施,使项目拆迁农户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针对项目用地多,迁坟数量大,群众迁坟用地难的问题,毕节地委主要领导亲自调研部署,由地区财政出资100万元,在小坝镇选址建成免费农村公墓,既解决群众迁坟存在的困难,又促进了集约用地。
为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力帆集团自开工以来,总共吸纳了当地2000多农民当技术工和临时工人。为了确保失地农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达到实地不失业,减地不减收,政府和企业围绕基地企业用工需要,整合扶贫开发培训项目资金,在地区职业技术学院和地区工校等校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目前,力帆汽车制造厂与毕节地区职业技术学院已启动第一批500人培训,重庆兴国登科灯具厂已组织300人到重庆以工代训。
如今,毕节市小坝镇已经开通连接毕节城区的公交车,全镇还新增了100多辆私家轿车。农家餐馆、农家超市达100多家,新建的安置房小区租房价和城里繁华地段一样贵,“建一个园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经济”的梦想正在实现,农民们在工业经济的拉动中充分享受到开发成果,从农民身份变成了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人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春风的劲吹下,正以惊人的速度扬帆前进,奋蹄飞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