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带几件衣服、几本书和一套被褥,哪像今天这样啊!”一位80年代上大学的父亲,如今送儿子入学时,儿子大大小小装了4个包。行李中书籍淘汰出局,被褥被保留,衣服则被“发扬光大”,带了一大箱。除此以外,儿子更是装备了新时代“三宝”。“三宝”功能多样,笔记本电脑是学习娱乐两不误,智能手机更是兼备通讯、上网、拍照、音乐等各项功能,家乡土特产不仅能给自己打牙祭,还能分给室友拉近同学关系,也是新生必备的宝物。这两天,南京多所高校大一新生陆续报到,快报记者前往打探一番。
土特产:同窗之谊从吃开始
无论家乡远近,新生都带些土特产,哪怕衣服少装几件,也必须给土特产腾出空间。南航英语专业的新生杨洁30日已经到了学校,就把行李收拾妥当。她从柜子里拎出一个大箱子,神秘兮兮地向记者介绍,这是她的“私家珍藏”。一打开,居然满满一箱全是家乡土特产。小杨告诉记者,自己是连云港人,从小吃海鲜长大。这次来南京,妈妈担心自己不习惯南京的饮食,于是到超市采购了整整一箱真空包装的海鲜零食。“本来我还嫌麻烦,一到这儿果然发现吃不惯,这几天都靠这箱吃的了。”小杨捂着嘴直笑。小杨宿舍的同学全部表示,自己或多或少都带了一些家乡特产。这些特产可不是各自独享,拿出来交换着品尝。“唉,本打算怀念家乡菜的时候再吃,没想到这两天就快消灭光了。”几个女生笑成一团。
南理工的大一新生全勇来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他和父亲一共只带了一个拉杆箱,一个大行李袋。他也从有限的空间里,挤出了一些空间放土特产。延边朝鲜族的食物口味偏辣,来上学前,家人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些真空包装的辣牛筋和泡菜。他说,自己并不挑食,这些不是给自己吃的,而是准备带给室友分享,尝尝朝鲜族的风味。可惜,他在宿舍收拾行李的时候,翻遍行李包,只找到十几包辣牛筋,泡菜却没能找到。他很遗憾,“行李太多,可能是留在家里,忘记带了,下次一定要带。”
走访中,很多大一新生都说,哪怕带来一箱土特产,也吃不了多长时间。但因为交换品尝的过程,陌生的同学很快就熟悉起来,大学里的“同窗之谊”就从“吃”开始,可能会成为大家终生难忘的回忆。
电脑:学校劝止,学生照带
大一的课程很少用到电脑,但宿舍里摆上一台电脑,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可在今年,各院校在入学之前几乎都会通知家长,不必给大一新生带电脑到校。南理工新生陈同学的家长说,“孩子一个人到那么远的地方,我们就担心他不自觉,学校既然说不让带电脑,我们当家长的肯定举双手支持!”高中时代里,电脑游戏常常就背负着“耽误学习”的恶名,哪怕孩子进入大学,很多家长仍然对电脑抱着警惕态度。
但对新生来说,电脑总是一股挡不住的诱惑。借着“学习上用”、“查资料用”的名义,哪怕是学校发了通知,学生们还是想办法让家长买电脑。南理工的大一新生张同学就带来了一台6000多元的笔记本电脑。他说,电脑不仅能娱乐,而且收集查询资料都很方便,带电脑不一定就玩游戏,不带电脑到网吧同样可以玩。
智能手机:捧在手心的宠儿
“我到南京了,在学校报到呢……”“妈,办手续的队伍长,你在外面多等会……”新生报到现场,各地方言都能听到,总能看到新生们拿着崭新的智能手机给家人打电话的场景。在新生登记表上,联系方式一栏几乎都填有手机号码。记者连续询问了17位学生,发现仅有两人的手机在1000元以下,其余均是超过千元的智能手机。一位新生说,智能手机通讯功能不减,还有上网、游戏娱乐、音乐播放、电子书阅读等各种功能,像电脑一样能安装各种软件。“上QQ、发微博、发微信,智能手机比过去老款手机的功能强大太多,这不是为了攀比,真是因为用着方便。”甚至有很多学生觉得,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好,高端配置的手机能取代电脑、MP3、纸质书的角色,当真是捧在手心的宝贝。
“孩子成绩考得好,买个手机当奖励品也正常吧。”很多家长也说,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不耽误孩子学习,还是会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作为奖励品的新手机几乎都是名牌,诺基亚、HTC等品牌很常见,有的学生用的手机还是iphone。
来自齐齐哈尔的关皓天用的就是一部iphone手机,这部手机是父亲在出发前一天,花了5300元给他买的。父亲说,学校说别带电脑,就买个iphone,给孩子上网查资料方便。关皓天倒没觉得5300元的手机有什么稀罕,他淡定地说,这个手机每个月还能返话费,也就当它是个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