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8月30日文章】题:亚洲新兴国家的金融政策陷入僵局
由于欧美债务问题造成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亚洲新兴国家的金融政策陷入僵局。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去年以来采取的单一金融紧缩政策已难以为继。印度和越南等国平抑通货膨胀尚未结束。各国中央银行对如何实现稳定增长进退维谷。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日前对欧美在债务问题上的做法表示愤怒。他指出:“下调债务评级显示出美国政治能力的缺失,欧洲也只是疲于应付,拖延问题的解决。”由于受到外需的影响,人们担心该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将连续陷入负增长。这种忧虑在亚洲国家中普遍存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亚洲新兴国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致使股价不断攀升。然而,本月初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之后,各国股市均出现剧烈动荡。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认为:“世界经济有可能因此而陷于衰退当中。”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政策取向将成为今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各国所处的状况跟过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
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慢,印度股市年初以来已下跌近20%,但印度储备银行7月份还是将利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超过了市场的预料。为了控制高达9%以上的通货膨胀,央行不得不采取这一措施。随着12亿人口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金融政策的方向本身就很难掌控。
越南通货膨胀率已高达20%以上,央行7月份突然调低了部分政策利率,希望取得“奇异”的效果,但也暴露出金融政策的混乱。由于缺乏外汇储备,有人指出这样做是危险的征兆。
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央行在8月份之前已连续6个月保持政策利率不变。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率维持在4%左右,处于可控范围。今后视世界经济形势而定,该国央行准备灵活机动地上调或下调利率。
马来西亚的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该国央行已停止紧缩货币,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泰国央行在本月24日召开的金融政策会议上宣布今年以来的第六次加息。虽然通货膨胀率在4%左右,但考虑到新政府实行了“铺张的政策”,因此提前进行防范。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曾遭遇过货币危机,目前外汇储备充足,抗风险能力较强。
美国是否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关系到今后的市场走势和各国的货币政策。不过,亚洲新兴国家通过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等形式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正日趋密切,中国经济的前景也引起了这些国家的担忧。
虽然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基金表示,相信中国政府能够控制住房地产泡沫,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是抛售了中国一些大银行的股票。
目前市场方面普遍认为多数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正在改善,能够渡过此次市场危机。不过,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稳定物价,对于各国央行来说却是一次严竣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