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绿牛羊肥
——长顺县成功治理石漠化致富农民的调查
背景
长顺县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9%,岩石裸露率达80%以上,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7.9%。由于生态环境长期恶化,以前很多到该县考察的人均认为,长顺竹子托村一带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只有搬迁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表水源枯竭、土地高投入低产出,严重制约了长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长顺仍然是我国扶贫重点开发县。
穷则思变
近年来,长顺县党委、县政府抢抓被列为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和全省43个草地生态畜牧试点县的机遇,围绕“185”工程,按照“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吹起了治理石漠化的号角。
长顺邀请有关专家编制了《长顺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按照主要地貌和石漠化等级,将全县划分为3个综合防治区,着力打造喀斯特扶贫开发产业带、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带、优质烤烟产业带、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四条产业带,全力培育红色苹果、黑色山羊、绿色鸡蛋、黄色生姜、金色烤烟、褐色核桃为主的“六色农业”,将石漠化治理与打造山区现代立体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石漠化重灾区,以竹子托一线为重点,按照“点轴衍生”的模式,打造“石漠化综合治理百里长廊”。
过去扶贫款投了一批又一批,由于各部门“撒胡椒面”式帮扶,没有有效整合资源,钱花出去了,当地生态环境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当地群众还是穷。如今长顺县按照“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的连片开发治理思路,积极整合发改、扶贫、农业、林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坚持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培育“三措并举”,积极探索“封、改、种、养、集、护”(即:封,封山育林;改,改造低产林、中低产权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种,种草、种经济林、植树造林;养,引导群众发展山羊、青草鹅、绿壳蛋鸡养殖;集,发展现代集雨农业、高效灌溉技术;护发展沼气和节能灶,减少砍伐植被)。近两年来,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覆盖率为57%,比治理前提高24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净减少1.23万吨,减幅为24.6%。
稳得住能发展
为解决石漠化不仅要治得住,还要稳得住、能发展的问题,长顺县首先把解决问题的落脚点放在解决试验区村民的吃饭、收入、发展的“一品为主,多品共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短、中、长巩固产业扶持上。
一是在短期治理工程还未产生效益前,对区域内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县财政每年挤出239万元作为转产农户的吃粮补助,积极扶持农户发展种草养鹅、林下养绿壳蛋鸡、环境友好型高效集雨池中养鱼产业,确保当年见效,确保项目区农户吃饭问题。二是在中期,扶持农户发展种草养羊产业,确保3年见成效,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摆脱依靠扶贫款过日子的生活,并分享到试验区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通过长短结合,让项目区农户在3至5年后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基本走上稳定脱贫致富的道路,该县以草地配套种优质核桃为主,确保5年大见成效
钱从何来
长顺是贫困县财政,项目区建设的钱从何来?该县出台了“借智”、“借财”激活内动力的相关政策,对种植100亩以上经果林的农户实行3年贷款贴息,并注资1000万元成立县担保公司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担保,共为154户农户办理贷款1457万元。建立农村合作组织,成立以大户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将土地流转给大户,每亩按7:3的比例参与分成,并由协会组织生产和销售,打捆抱团发展,把生产量小且分散的农户连接起来共同闯入市场;培育壮大10多家龙头企业,带动试验区走入“农业工业化”。在科技支撑上,依托贵州大学等省内外10多家科研院所,引进各类专家、专业技术人才50多人,取得各类科技、管理、试验成果10多项,“借脑”发财、“借智”治理石漠化。
成效
目前,已连片种植牧草3.8万亩、核桃5万亩,养鹅5.1万只、绿壳蛋鸡30万羽,存栏羊13.45万只,形成了连接县城内中南部地区、环线120公里的综合防治产业带。
截至今年上半年,长顺已按计划提前完成石漠化治理24.48平方公里,项目区呈现出“三地积绿毯,岩山变林园;满坡牛羊壮,遍地鸡鹅肥”的生动景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1320元增加到3250元,净增1930元,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创造了生态修复、果禽并举、长短结合的“长顺模式”,开创了一条符合石漠化山区发展的“长顺模式”。
在项目试验区内,长顺苹果获贵州名牌产品称号,长顺绿壳蛋鸡获国家农业部本地产品资源认证,长顺核桃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核桃大会优质产品,长顺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县”、全省石漠化综合防治先进县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