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工变护林员 包谷地变绿树林
毕节林业重点工程富农效应显著
金黔在线讯 山水相映、绿廊穿绕、稻香四溢,毕节,这个曾被石头统治的“地球癌症区”已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景致。地区林业局总工程师张槐安说,毕节生态建设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毕节干群始终把全面开展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提升群众生态意识,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使生态建设步伐越迈越快。
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为了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改变农民“种一坡收一筐”落后观念。毕节地区抢抓“3356”、“长防”、“长治”、飞播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石漠化综合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扶持农民发展生态产业。
天保工程启动后,毕节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大幅度调减商品材采伐量。“不砍树,我们吃啥?”当初,赫章县水塘林场伐木工人方志勇满是情绪。如今,他作为护林员,在管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利用林中空地栽植草药、经济林和林下养殖,不但在县城买了房子,还开上私家车。“只有生态环境好了,致富才有望头。”
在大方县小屯乡大田村,记者看到昔日栽满包谷的山顶已是绿树丛丛。村支书彭德远说:“退耕还林让我们的林子密了,巡护、森防的任务也加重了。但想到过去一年到头在石窝窝里刨吃的苦日子,再累都高兴!”
经过各族群众20多年的努力,毕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到处一片生机盎然,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已从“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中摆脱出来。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及森林覆盖率分别增长到目前的1620万亩、2092万立方米及40%。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爱林护林造林和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以前,大方县着羊场镇穿岩村“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近些年,该村创新推出退、治、改、转生态建设“四字诀”,已成为一个“山披绿、人致富”的生态样板,绿树成荫,春季花开、秋季果熟,村民腰包也鼓起来。村里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已建成农家乐一条街。2004年,村民肖军林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30多万元。
“全地区像肖军林这样走上生态致富路的人数不胜数,但他只是生态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毕节地区林业局负责人说。金沙县岩孔镇东光村村民张红学带领100多户栽种葡萄、樱桃、李子等经果林,户均林业年收入数万元。
“十二五”期间,毕节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精神,加大生态投入和建设力度,营造林400万亩,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助更多群众发生态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