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俗话“瞎子点灯白费一支蜡”这话是对某种事情的比喻,也是批评的一种浪费现象,瞎子本来什么也看不见,点一支蜡烛要么是一种浪费,要么是一种装样子。其实,之所以这个俗语流传多少年,其中也有它的道理。一个盲人在晚上走路时经常提着一个灯笼,应该知道瞎子走夜路靠的是自己的感觉,走的是自己平常熟悉的道路。灯笼对他走路并起不了多大作用,有人好奇的问他“你没有视力,为什么打个灯笼走路,这不是装样子做摆设吗?”瞎子认真的告诉他“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应该明白,我白天不提灯笼走路,是因为别人看得着我,我晚上打灯笼走夜路不是为自己照亮,而是让别人看见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也是对自己的保护”瞎子这样一讲,让许多人才明白了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其实,任何人做任何事,也不能光考虑自己,每一个人所做的事都是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如果做每一件事,只考虑个人的得失,不顾及环境、社会和他人就成了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做过了头就成了损人利己的人,一般的人做事考虑个人利益的成份多,积极向上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考虑别人利益的多,不管怎样,人们在做好事、善事时既能有利于人,同时也照顾了自己。瞎子给别人照顾,同时也保护了自己。正常的人为别人做事也能为自己积善成德,人不能孤立生存,生活在人群中就应该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别人,有人患了绝症,在生前要申请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肝、肺、心脏等器官。有人问“你死了还考虑别人干什么?”他会说:“我死了,能用的器官捐给别人,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把眼角膜给了别人能让一个盲人恢复光明,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我的器官移植在别人身上,对我来说也是生命的延续”患者知道,他的生命结束了,不见得所有的器官都死掉,留下它们,既帮助了别人,也保留了自己的一部分,这是对自己生命的留恋,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慰,其实没有一个人责备他捐献器官属于自私。
一个有德性的人会经常教育别人,教育后代多做善事,弥留之际还不忘教育后生怎样做人,那是怕晚辈人作恶危害别人与社会,其实他死了还管这些干什么?那时为了让许多后人少受祸害,中国还有一句古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有的恶人在死前反思了自己的过错,怕别人效法自己再行不义之事,所以告诫别人多做善事和好事。世界上有许多人做了与自己无关的事,路上一块石头,走过去把它搬掉,这是怕它再绊倒了其他人,山路上立个警示牌,怕别人的车子翻进山谷。自己用偏方治好了疑难杂症,投稿发表在报纸上,什么食品不能混着吃,什么东西不能同时用,用各种途径传递给别人,这都是善举。相反,有的人由于自私心太重,专干损人利己的事,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建立在别的痛苦之上,也有的人专干损人不利己的事,损害了别人,自己又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有的在道路中间挖一个陷阱,让别人倒马翻,有的人故意毁坏别人的财物,让别人受损失,让别人难堪,让别人痛苦,这种恶作剧做多了,必然害人又害己。这种人的结果不能逃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局,往往以损人开始又以害己告终。
花花世界,什么人都有,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干舍己为人的事,但利人又利己的事是可以办到的。
一个教授,一个科学家,一个艺术家退休后可以拿到一份不少的薪水,但他仍然不停的工作,那时为了更多的造福于人类,更多的给别人带来快乐。
因此,像瞎子那样正确理解提灯笼的举动也是一种境界,不管人们做什么表面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情,到头来都有一定的回报和受益。照亮别人,同时也保护了自己,而处处为个人打算,不惜牺牲别人利益的人,终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