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从贵州组团来宜乞讨的7名少年、2个大人,被送回贵州凯里三棵树镇板新村老家。
当日,记者发现,该村很早就曾因村民出去乞讨,而闻名在外。
回家,要走7公里土路
从凯里市出发,先要走40公里的县道,然后拐进一条坑洼的土路,行驶约7公里,才能到达板新村。
土路两侧,几乎看不到一户人家,沿途只有扬起的尘土和贫瘠的山梁,快到村口时,才出现了一片玉米地。
村子里,大多为破旧的木板房,最老的房子已过百岁,最新的也有20年了。
今年16岁的杨小明(化名)是被送回家的“乞讨团”成员,阳光透过屋顶破碎的瓦片照进了他家的堂屋,房屋板壁上的缝隙可以进出小孩。
杨小明的父亲杨文辉说,最怕的就是雷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家里还在下,一刮风,就担心房子被吹倒了。
杨文辉说,房子是20年前修的,多年前,他就想把房子翻修一下,当时估算了一下,约需要三四万元钱,至今仍没凑足,所以只好打发孩子和老婆出去乞讨。
“其实我也不想出去乞讨,但想到下半年读书时的开支,就不得不去了。”被送回家后,杨小明很矛盾,高兴中也有一些担心。
目睹了他家的境况后,宜昌市救助站当场捐了400元。
逼仄,女儿只能睡厨房
16岁的杨小同(化名)在读初二,也是“乞讨团”成员之一,他是杨小明的邻居,两家仅一条小路相隔。
他的家从外观上看,比杨小明家要好多了,是间用砖砌成的平房。
他家四口人,父亲叫杨正茂,身体多病,照看着全家的5分地,偶尔也去沿海地区打工,母亲王新鼎平时在凯里市擦皮鞋,寒暑假期间,就带着他和妹妹流浪乞讨。
杨小同家中只有两件电器,一台电视机和一个电饭煲。杨正茂说,电视机是坏的,目前就电饭煲能用。
这个四口之家只有两间卧室:一间卧室是夫妻俩的,一间是杨小同的,女儿只能睡在厨房里的一张没有坐垫的简易沙发上。
在杨正茂的卧室里,堆满了杂物,其床铺是用两块木板拼起的,木板上没有垫棉絮,直接铺了床被单,杨小同的卧室是在房外临时搭建的,进出得弯腰,他的床上罩着层塑料膜,上面的积水还没来得及清除。
追溯,“乞讨村”名声在外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有人出去乞讨。”当地老人回忆说,最开始,一些胆大的村民走出山沟,把一些工艺品带到外面去卖。
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挣到钱。一些村民在外发现,原来乞讨也可以生活。
最初的一批乞讨者,讨的东西还大多是粮食和衣物,慢慢的,就开始变成讨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一片逐渐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农闲时,村民们结伴外出乞讨,农忙时节再赶回来。
而在乞讨过程中,一些村民发现,身强力壮者不能博得同情,于是开始带上了小孩。
“组团乞讨”愈演愈烈后,媒体的报道频繁了起来,板新这个偏僻的山村一时声名大噪。
未来,“防乞保学”任重道远
凯里市民政局局长齐传琴说,板新村的村民不是没饭吃,没有衣服穿。凯里市年财政收入10亿,政府拿出1亿元用于老龄等特殊人群的生活补贴,力求最大努力解决贫困。目前,他们为贫困家庭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常对村民进行教育:乞讨可耻,劳动光荣。
三棵树镇党委书记杨正义说,镇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勤劳的,他们将对靠乞讨得到钱物的个别村民进行引导,相信情况会得到改善。
板新村党支部书记杨飞说,该村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扭转了部分村民外出乞讨行为,村干部还与板溪工委签了“防乞保学”责任状,外出乞讨现象较过去已有了很大改善。
“不是每次乞讨都能满载而归”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9人中,有的是第一次“出道”,有的已是乞讨多年的“老手”。
首次乞讨,遭到路人白眼
杨小同和妹妹是第一次随母亲到宜昌乞讨。
7月13日,他们从老家出发,买了车票后,他的身上仅剩下了20元钱,其中有10元钱是妹妹的,一路上,他一分钱也没舍得用。
到宜昌的当晚,母亲、妹妹和他在候车厅外睡了一晚,因为有些害怕,他们选择的是灯光比较亮的过道。
7月15日,来宜昌后的第一个早晨,三人吃了早餐后,就开始出门“扫街”。
第一次“上街”,杨小同怎么也不好意思伸出手讨钱,只好远远地跟在母亲的身后,直到下午,他才敢将手伸出去,却遭到对方的白眼。
杨小同说,当天他和妹妹一无所获,母亲讨了点钱,当晚,他们找了个小旅馆住了下来,房费30元。
“乞讨也是非常辛苦的”,杨小同说,第二天他决定放下面子,早上9点出门后,中午12点回旅馆,下午2点再出门,坚持到晚上11点才回。
杨小同说,钱并不好讨,很少有人给1元以上的钞票,一天下来,他只讨到十几元钱。
因“形势不好”,杨小同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天20元钱,20天后挣到400元就回家。
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到宜昌三天,就被巡逻民警发现了,随后安排他们住到了宜昌救助站。
抱腿要钱,反被训了一顿
杨小同的母亲王新鼎,是已乞讨多年的“老手”。
王新鼎说,全家四口人,只有几分田,两个小孩,丈夫体弱多病,家里一切开支全部由她承担。
最初王新鼎并不在外乞讨,农闲时偶尔到凯里市擦皮鞋,结婚有小孩后,随着压力加大,她才开始出门乞讨,但她从不在本地乞讨。
王新鼎算了一下后,说她乞讨至少有16年了,刚开始,她多在湖南株洲、长沙一带乞讨,后来才到宜昌。
王新鼎曾多次来宜昌乞讨,谈到去年一次在宜昌乞讨的经历时,她忍不住笑了起来,“去年下半年我乞讨时,在街上看到一位很有气质的年轻人,就上前抱住了他的腿,向他乞讨,没想到被他狠狠地训了一顿。”
此后,王新鼎再也不敢向年轻人乞讨,而是向学生、妇女乞讨。在街上,只要一看见救助站的劝导车,她就会溜走。
在王新鼎看来,“乞讨形势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这次她带儿子和女儿来宜昌乞讨,每人一天还讨不到20元钱。乞讨中,收到最多的是1角、5角和1元的硬币,“这次讨的钱还不够我们开支的。”
【记者手记】
懒散?淳朴?
在板新村,记者见到的多是老人或女子,他们多坐在门口抽烟、聊天。
“部分人懒惰成性,是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之一。”三棵树镇负责人介绍,之前,镇里听说有一个农户要修房子,就按0.12元钱每块的价格拖了车砖,送到了农户家,没想到,砖送到后,房子没有修,这家人却把砖以0.10元的价格转卖给了邻村的农户,将卖砖的钱吃喝掉了。
在板新村采访时,记者明显可以感觉到,每一个家庭都很淳朴、好客。
采访中,王新鼎一再让记者喝她家做的米酒。
采访结束离开村庄时,杨小明的父亲杨文辉,一直将记者送到了山下才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