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起,贵阳市云岩区文广局体育科的工作人员开始对其辖区内的20家游泳馆(池)进行突击检查。记者跟随检查发现,不少游泳池救生员不按规定着装、泳池未对入池人数进行控制。同时,部分救生员的证件已过期多年,部分泳池没有进行备案。

银通山庄的泳池内,虽然不少市民正在游泳,但救生员并没就位
救生员不按规定着装
26日下午,记者随文广局工作人员检查了几家游泳池后发现,虽然各泳池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救生人员,但多数救生员并未着专门的服装,与普通泳客一致。“如果有人溺水我们都不晓得该找谁。”一位市民对此表示担心。
文广局检查人员介绍,按规定,救生员应身着颜色醒目的上衣,比如黄色或红色,并且衣服上也需印有醒目的“救护”或“救生员”标志。这样发生事故时,才方便目击者迅速找到救生员,向其求救。同时检查人员发现,部分救生员的证件存在漏检现象,有的甚至两三年都没年审过,职业素质与救援水准让人“心里没底”。
泳池内人数无上限
记者在多家游泳池发现,对入池人数几乎都没有规定。当日下午3时,位于贵州省老干中心附近的“银碧滩游泳池”已人满为患,但该泳池仍在售卖门票,工作人员称:从没有过规定入池人数的做法。
“按规定,每一个游泳者的平均水域面积应有2——3平方米,贵阳市大部分的游泳池在300到400平米,因此应该把一次下水人数控制在150——200人之间。”检查小组组长郑志评说,控制人数是保证安全非常必要的手段。
从业多年的救生员张先生告诉记者,当泳池人数过多,会对救生员造成极大压力。“人过多的话会对视野造成干扰,导致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溺水事故。此外,水中过多的游泳者还会对施救行为形成阻碍。”
池水致皮肤病患者激增
“每年七八月份,因为游泳造成的皮肤感染,每周至少有10人。”贵医附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余德厚说,每年盛夏,医院的皮肤病患者都会增加,其中不少是因泳池不良水质造成的。余医生说,池水中的消毒药品投放过多容易烧伤皮肤,过少又起不到消毒作用,“我们常接诊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就是典型的消毒剂过量所致。” 云岩区文广局体育科的统计显示,区域内在该处备案的游泳馆(池)共有20家;南明区文体局统计,其辖区内已备案的游泳池有14家。但在检查中,工作人员发现,仍有部分正在营业的游泳池并没有进行备案。“没备案的游泳池不在监管、检查的范围中,存在什么安全问题我们也无从得知。”郑志评指出,市民一定要警惕这一类没有经营资质的游泳池,一旦发现,希望能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赵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