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北京车市摇号中签不购车的消费者,将出惩罚措施,两年之内禁止申请购车。这样的政策似乎太过严厉了,而中签不买车是否该受到惩罚,还是该完善摇号政策?
第一批摇号到期不购车的数量,据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预计首批指标“弃号”约有1000个。中签不买车,马路上少了1000辆车,本应该可喜的事情,却成了可悲的事情。或许,北京拥堵的马路上,多1000辆车不多,少1000辆车也不少。如果一年下来,中签不买车的能有几千甚至上万个指标却不买车,这无疑给北京的马路减轻了压力,也为缓解交通拥堵作出了贡献。难道这还是坏事?
在北京,有钱不一定能买车,有钱不一定能买到房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奇怪的违背市场经济的现象,这些都是当地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前段时间关于户籍改革的呼声很大,但是现在各大城市买房都需要有当地户籍,才能购买或者才能办理贷款按揭。在北京,没有北京户口,甚至想买车都很麻烦,还必须得缴纳5年的个税,这似乎对非本籍人士的歧视。
笔者从大学读书来到北京,北漂了10年,在北京买不起房,也还不起车,即使有钱买房买车,恐怕我也没有指标,因为我没有北京户口。这就是北京。然而,北漂数年之后,似乎清醒了,这里并不属于我,辗转回到南方老家,车和房的梦想似乎实现起来更加容易,为何非得死死留在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堵”,还有沙尘暴的袭击,干燥的天气,高昂的房价,有钱还不一定能买房买车的城市,为何那么多北漂们寄希望于北京,最好是有个北京户口,因为那样可以买房,因为那样可以申请摇号购车,这真是中国户籍制度的悲哀。
回到摇号购车的话题上来,在2008年的时候,北京还没有进行摇号购车的限制,那时候在北京的我也很想买辆车,代步方便。但是高昂的养车成本,而北京低廉的公交票价,不管是地铁还是公交车,可谓是全国最便宜的公交,但是很拥挤,可是至少不会堵车晚点。于是,当时就放弃了在北京购车的计划,要是那时候占一个指标,恐怕之后回到南方,这车对我来说也没有很大用处。在北京之外的很多地方,笔者也都看见很多京牌的车辆,他们或许很少在北京的马路上行驶,面对北京高昂的房价,很多北京有车一族的外地人也离开了北京。这无疑给北京的交通压力进行了释放。
首先,北京的摇号购车本身就有问题,很多拥有摇号资格的“北京人”,可谓是全家参加摇号,甚至有可能一家人都中签的情况,之后中签也只买一辆车。而这些人占据了那些恰好有资格摇号,但没有中签购车人的名额,甚至很多真正想购车的人,却没有资格参加摇号,这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本来就很可恶,但是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北京的交通压力,至少他们降低了北京的新机动车增加数量,为减轻交通拥堵作出了贡献。那么,是否应该鼓励更多这样能有资格摇号的托,并且这些托还能中签,最后却放弃购车,以后北京的新机动车数量增幅似乎就会放缓。
北京限购以来,北京的交通状况似乎并没有改善,而那些中签不购车的人,是对能参与摇号但不能中签,更是对都没有资格参与摇号但是十分想购车人的侮辱。北京的摇号政策本身就有漏洞,应该鼓励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摇号,弃号者两年内不能再次申请摇号购车,纳税证明是否可以由工作单位提供连续工作的资信记录和纳税单共同作为申请指标的必备要素。
客观上,中签不购车减少了北京新机动车增加数量的速度,相反,也占据了那些真正希望购车却不能的名额。北京要治堵,摇号恐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堵车难题,更多是积极发展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能到达城市的每一个地方,再次提高停车费门槛,固然很多有车的人都不会开车上下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