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除了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可算利好之外,能够提振车市的政策已经基本退出。就算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消费鼓励政策的实施力度也不会很大。
因此,对所有车企来说,指望政策放血并不靠谱,寻求产品突破自救才是最好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数年里,国内自主品牌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逐渐减少了与合资乃至外资汽车品牌的质量差距。为了“赶英超美”,纷纷剑走高端而降低了对低端车型的投放力度。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实现利润与产品竞争力的平衡,在偷减配置方面玩得炉火纯青。
有些车企可能忘了,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车市场,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可能不大懂车,但懂得用自己的方式来投票。
比如说可以选择买,也可以选择不买,既可以选择买这个品牌下的车型也可以选择买其他品牌汽车。
要想赢得消费者投票,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实际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以目前受政策退出冲击最大的微车来说,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基本上所有的微客企业都推出了微客的宽体版本。
汽车宽度的增加,对载货量和乘坐舒适度的提升非常明显。但同时,由于自重和载重量的增加,也对汽车的功率、扭矩和油耗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最近一款刚刚上市的哈飞骏意来看,它装备了功率较大的1.3升发动机,动力可达到微客级别中少有的100马力,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发动机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家第三阶段油耗水平。简单算算,一百公里省两个油,一年能省接近6000元,这是一笔不晓得数字。另外,为了进一步降低油耗,哈飞汽车还首次实现了弱混合动力微客的大批量生产,通过省下怠速时的油耗,达到经济省油的目的。
这种体现在战略层面上的变化,倒是很符合时下车市的状况:
国民收入不高,但肉价屡创新高;车价在降低,但油价屡创新高;通车里程持续增加,但车主很难得到实惠。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继续用老一套的手段忽悠消费者买车,显然是行不通的。
即便消费者不懂汽车,也不妨碍消费者选择合适的车型。鞋子好不好只有脚知道,有什么样的产品就会有什么样的评价。因此,在不太好的经济环境下,与其指望政策提振销量,不如及早反省,自救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