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国外品牌常用伎俩,暴露监管缺位滞后
■代工产品在“周游列国”后身价暴涨
标榜奢华的国际一线品牌,对位于中国的代工厂“秘而不宣”;明明是中资背景、中国生产,广告文案却以“正宗国外血统”自居;保税区“一日游”后摇身一变成“洋货”,身价倍增……公众不禁疑惑:“潜伏”多年的“假洋鬼子”,缘何屡屡逃脱监管部门的约束,违规操作多年相安无事?而类似事件在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频频曝光,缘何每每需要媒体率先曝光后有关部门才能“神勇出击”?
安全领域漏洞何其多
价格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号称“意大利原产、实木制作”的“进口”家具,却被曝光是东莞生产、使用的是密度板等材料:贴上“洋标签”就好卖的“神话”在中国市场上屡屡上演。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达芬奇家居公司今年上半年通过上海口岸共“进口”了11批国产家具,其中10批的生产厂家分别为浙江海宁某公司和宁波某公司。这两家公司将家具出口至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后,再复进口至达芬奇家居在上海的仓库。达芬奇家居公司无需远渡重洋采购,只要让国产家具经过保税区转一圈,就摇身一变为“洋货”身份,其身价也立刻扶摇直上。
达芬奇并不是中国市场上的第一个“假洋鬼子”。宣称是美国品牌、奶源100%全来自国外的施恩奶粉,被媒体披露其真正奶源主要来自国内的山西、黑龙江,而所谓的美国施恩公司也被证实其实是广东雅士利在美国虚设的一个空壳公司。
何以成为“漏网之鱼”?
这样的“国外月亮圆”的“财富神话”并不仅仅在达芬奇身上上演,注册乃至收购国外品牌,在中国制造包装成“一线品牌”都是制造“假洋鬼子”常用的伎俩。专家认为,甄别这些假洋鬼子的真面目却困难重重。
事实上,对中国制造“羞于启齿”的并不仅仅是“假洋鬼子”,不少“身出名门”的国际一线品牌也对中国的代工厂“秘而不宣”。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奢侈品品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拥有不少代工厂和零部件的供应商,代工“出口价”在几美元的产品“周游列国”之后的价格高达几十美元,但他们或者并不在产品的明显处标注产地,或者将半成品乃至成品出口到原产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后,将产地标注为该地,依然以品牌的原产国为“噱头”换取高价出售。
监管缘何屡屡滞后?
虽然难以甄别是达芬奇“漏网”的原因之一,却也再次暴露出市场监管的后知后觉。早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明文规定,进出口家具必须进行专门的检验检疫。
但根据最新公布的结果,达芬奇所谓意大利原装进口的“卡布丽缇”系列家具,抽检被判定为不合格。消费者不禁质疑,这些不合格的“洋货”为何能通过道道“关卡”,堂而皇之进入国内市场销售?
同时,销售环节抽检少,也暴露出监管部门“事后补漏、亡羊补牢”的心态。一位监管人员对记者坦言,政府部门每年用于商品抽检的费用是固定的。相对而言,奢侈品在日常监督抽查中比较容易“被忽视”。
从食品安全到产品质量安全,多个领域都频频出现这样的“监管后动”局面。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曾指出,达芬奇事件暴露出洋品牌家具在入境、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都面临监管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