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地不种,荒着可惜;种的话,洋芋又拉不出去卖。”因为不通公路,水城县玉舍乡元箐村箐脚组每年都有8万公斤洋芋白白烂掉。另外,该村先后有30来户村民因此离开家乡。
箐脚组所在的“凉山”,海拔1800米左右。从元箐村大寨组到箐脚组,大约有四五公里崎岖的山路。近60度的斜坡,走不习惯的人,一般都要走一个小时以上。
“没有路,煤炭拉不上来,想烧点煤只能靠人背马驮。平常烧柴,重要客人来了才烧煤。”村民马关全说,就连吃水,也得到山脚下或背或驮。
据介绍,元箐村有78户人家282名村民,以彝族为主。村主任陆明学说,这里土地肥沃,七八百亩的耕地,每年都要产出近20万公斤的洋芋和5万多公斤的苞谷。“如果都能卖出去,几十万元的收入是有的。”但是,就是因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农产品卖不出去,200多村民只能干着急。
在村民马关全家的一楼屋里,记者看到,这里堆放着几千斤长芽的老洋芋。“前不久,村里曾经组织人来收购过一次,四角钱一斤,由于运输不方便,没卖去多少。”
陆明学说,村里几乎家家都还有陈洋芋。村民们种的洋芋,除了很少一部分用来喂猪和用马驮到十几公里外的乡场上去卖以外,其余的都烂掉。“一年要烂掉 8万公斤左右。要是路通就好了,大车早点拉出去,村民的收入就会明显增加。”
“要致富,先修路。”陆明学说,修路已经成了箐脚组人的心结,他们也曾经尝试过自己投工投劳修进村公路,但由于山高坡陡,没有炸药雷管,无法实施。另外,陆明学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村民“弃房而去”,到城里打工维持生活。几年来,已经有30来户村民丢下祖宗留下来的老屋和土地,出外谋生。
记者看到,由于没人居住,村中一些房屋经长期日晒雨淋,已经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