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赫章县抢抓机遇,深入挖掘全县文化资源,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夜郎文化品牌迅速走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县一大优势产业。
梳理夜郎文化资源
2007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先后成立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宣传、财政、发改、文物、民宗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负责协调组织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县27个乡(镇)也相继成立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几年来,赫章共投入普查人员 52人,投入普查经费17万元,普查设备14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排摸和调查,做到种类、线索、艺人、村寨“四不漏”。对普查项目特别是重点调查项目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记录,如实反映原貌。
截止目前,共收集非遗线索1001条,调查项目413个,其中新发现项目占80%。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调查项目涵盖16个门类。其中,民间文学86个,民间音乐183个,民间舞蹈25个,戏曲、曲艺10 个,民间杂技3个,民间美术3个,民间手工技艺20个,生产商贸习俗 1个,消费习俗4个,人生礼仪27个,岁时节令8个,民间信仰13个,民间知识9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7个,传统医药1个,其他3个。所有普查形成的重点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实行专人管理;对普查的413个重点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共拍摄照片2000余幅;完成调查项目录音50小时,录像80小时,合计音像资料80盒;共收集民间作品、实物21件。
非物质文化的普查,对优化赫章文化生态环境,提升赫章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赫章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夜郎民族文化特色品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打造夜郎文化品牌
据相关资料记载,可乐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夜郎文化底蕴厚重。为此,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挖掘和打造“夜郎”文化品牌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价值,2006年11月组建夜郎歌舞团,2007年充分整合全县文化、人力和经济资源,斥资50万元,以《史记》、《汉书》、《夜郎史传》等汉彝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可乐夜郎考古成果为依托,以夜郎古国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为线索,精心打造了以夜郎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大型歌舞诗《夜郎魂》,艺术地再现了夜郎古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夜郎魂》由序幕和夜郎古歌、盛世夜郎、夜郎魂、夜郎欢歌四个章节组成,内容融入赫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中国民族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彝族《铃铛舞》,获得“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铜鼓奖的苗族《大迁徙舞》,获得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银奖、获得中国金荷花奖的苗族《矮桩舞》以及《撮泰吉》、《撒麻舞》和少数民族情歌《踩月亮》、《酒礼歌》、夜郎童谣等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珍品,还展示了赫章可乐夜郎遗址、夜郎套头葬及少数民族婚礼等深邃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充分展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及今天赫章人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决心和信心。
2007年9月,《夜郎魂》在县内首演,引起轰动,随后在地区文艺调演中,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效果震撼全场,荣获全区文艺调演一等奖,引起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的密切关注,《贵州日报》以《赫章诞生贵州首台县级大型歌舞史诗〈夜郎魂〉》为题进行报道,《夜郎魂》由此走出赫章,多次参加了地、省乃至全国性演出,对赫章“文化旅游兴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宣传和推介作用。
发展夜郎文化产业
为推动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培育文化产业典型实体,赫章以夜郎歌舞团为载体组建“赫章县夜郎古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歌舞团归属于公司管理,采取公益性文化和社会性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走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的道路,促使其通过精品展演逐步实现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增强活力,逐步与政府脱钩,减轻财政负担。走文化演出单位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更好地挖掘潜能,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夜郎文化,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本着“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服务当代、创新未来”的理念,赫章坚持把“五古”建设作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城镇核心竞争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夜郎古城、可乐古镇、阿西里西古寨、白果双塔、普照寺、文峰塔、葛布教堂、席家牌坊的保护和建设。按照“天下可乐、夜郎古都”的定位,建设中国贵州可乐大遗址公园。同时,加大阿西里西大草原风景区基础设施、红色文化保护及恢复重建、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风景名胜区、赫章国家森林公园老龄度假基地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推出三条旅游线路:一是从七星关至县城到可乐的古夜郎文化旅游线,沿途品味夜郎文化,领略乌江北源风光;二是从七星关至平山景区至水塘公园至韭菜坪的自然风光及民族风情旅游线,沿途可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感受贵州屋脊和万亩草场的豪迈气派;三是从七星关至县城到哲庄的红色文化旅游线,沿途观光古驿道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目前,全县正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已建立75个文化产业项目,其中以可乐遗址夜郎文化园、阿西里西彝族文化园、民族民间原生态歌舞传承基地等为重点建设项目,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打造以“夜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提出,到2015年力争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