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一片新天地
——六盘水市探索土地流转富民之路
土地如何实现集约化经营?六盘水市正在不断探索。
钟山区的大河镇大桥村是当地著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这个毗邻城区的村子这些年来因发展城郊蔬菜而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大桥村,却发现当地不少村民不再像往年一样,苦守着土地“刨金”,而是把土地以每亩400元的租金租给了村里的种植大户鲁兴云,腾出手脚到城里打工。当地村干部说,从家家户户自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到如今的土地开始尝试流转集中到农业生产经营大户,也不过就几年的时间。
大桥村党支部书记施辉俊是这一过程的推动者,这个当年在村里大力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能人脑袋瓜一直都没有闲着,他渐渐发现了“各自为政”的弊端:“单户土地面积相对少,先进的农耕机难以作业,高新技术无法推广,家家户户还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生产力及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
“零星种植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了。”施辉俊开始有了“土地流转集中”的设想。
“激动但不盲动”,多年的基层经历让他明白只有身先士卒做给大伙看,才是向基层传递信息的最好方式。
于是,他选择走出大桥,跑到月照乡租了一块200亩的连片土地,推广土地流转。施辉俊还特意从大桥村招了不少村民在他租下的地里打工,让他们实实在在去感受土地流转的不一样。
施辉俊告诉记者,眼见着效益慢慢出来,乡亲们也逐步开始效仿这个模式,陆陆续续展开土地流转。
记者注意到,在六盘水,曾经被农民紧紧攥在手心里、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正渐渐发生着一场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合同的形式,把自家的承包地自愿交付给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经营,毅然告别土地,就地打工或是进城务工。
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六枝特区,土地流转来得更早一些。早在2008年,郎岱镇的不少农户就将自己承包的责任地租出去给别人种,自己则在自家地里干活。
六枝特区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木岗镇在土地流转上走得更远,农民在当地租不到更多的土地,就跑到相邻的镇宁自治县租地发展。该乡戛陇塘村村民张仕明就以每亩300元的价格租了位于镇宁自治县境内的省司法厅太平农场220亩土地,种了100亩西瓜,120亩高产玉米,年纯收入将超过10万元。
六盘水的农业部门也“推波助澜”加速了这一过程,他们采取引进农业发展项目的方式,实行土地规模化统一流转,同时引导农民摒弃“恋地”情结和小农意识开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六盘水市农委主任唐明刚说。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出租农户,除了有稳定租金收入,还能在自家地里打工挣钱;租地种植的技术农民,每亩地一般投入3500元至4000元,而收入要上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却更多地注意到,租地的老板多数是在市场上摔打多年的老手,有相当的种植水平和熟悉的产品销售渠道,这也正恰好地弥补了农民应对市场的不足。
如今,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正在兴起,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也蓬勃发展,“土地流转”渐渐成为六盘水农民致富的又一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