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战役:血与火铸就的长征史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代伟人毛泽东长征诗里所说的“乌蒙”,就是指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一块红色文化的土壤。中央红军经过时,留下了“龙潭三杰”钱壮飞的忠骨,留下了“鸡鸣三省”会议遗址;红九军团,这支被毛泽东称赞为“牵牛鼻子的能手”,周恩来称誉为“战略骑兵”的队伍,为掩护中央红军突围,伪装成中央红军来回在黔西北穿行,留下了金沙木孔战役、猫场战役等战役。红二、六军团经过,建立了黔大毕根据地,留下了鸭池河战斗、黄家坝阻击战、将军山之役、乌蒙山回旋战等著名战役,战役所在地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将军山之役
将军山离大方县城北约5公里,是贵州通往黔西北,连接四川、云南的必经之道。1936年2月18日,国民党万耀煌部突破红十八师黄河、沙坝(大方南郊)防线,占领了大定县城,准备取道将军山进攻毕节。2月19日,在将军山脚的七家田,红六军团长肖克指挥了威震全贵州的七家田伏击战,消灭了国民党部队万耀煌纵队的先锋尖兵营,毙敌100多人,俘300多人,缴获轻机枪9挺,步枪300多支。将军山伏击战后,红十七师在这里构筑工事,据险阻击敌人,成为敌人进犯毕节不可逾越的鸿沟。
乌蒙山回旋战
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后,在毕节休整20余天,扩红补充兵员5000人,成为红军长征中扩红的“黄金时期”。这时,蒋介石以近20万的兵力,从贵阳、遵义、水城和云南、四川方向对毕节合围,企图一举全歼红军于乌蒙山区。2月27日清晨,红军暂撤毕节城,向乌蒙山深处的赫章、威宁一带进军。途经七星关,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不幸溺水牺牲。随后,贺龙率领二、六军团在赫章、威宁、彝良展开了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他们纵横于高山危崖、陡坡深谷、遍地荆棘,穿插在十倍于己的强敌之中,整整23天。以则河、哲庄坝激战,团政委余秋里手臂负伤截肢。后来他们才知道,红二六军团原先打算重返毕大黔根据地,重续那段难忘的“黄金时代”,直到最后突围才决定放弃,直趋滇东,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草地,在康甘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迎接他们的标语是“欢迎善于打运动战的二六军团!”,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对贺龙感慨地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区转来转去,把蒋介石转晕了,连他本人也迷惑了,称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大经验。
猫场战役
红九军团离开金沙,在大方瓢儿井一带进行休整扩军后,于1935年4月15日,经方竹坝、牛场,下午四时到达猫场。
猫场位于大定西南面,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四面被高山、河流阻隔,只一条栈道通过梯子岩。这里是兵家所忌之地。部队就地宿营,由七团担任前卫,八团担任后卫,为加强警戒,在离部队六里之地设一连哨。当日刘鹤鸣部到达牛场宿营。猫场土匪头子陈子良、陈全生及恶霸地主汪筱恒等300多名土匪、民团与刘鹤鸣纠集一起,利用熟悉地形,分三路进攻红九军团。由于执行后卫任务的八团团长崔国柱麻痹轻敌,过早地撤下连哨,敌人趁机占领有利地形,于16日凌晨4点向红九军团发起猛烈进攻,部队拥挤在梯子岩下,一时难以通过。在这紧急关头,军团首长命令教导大队300多人投入战斗。红九军团突出重围,继续长征。战斗中,红军伤亡400多人。
红色遗址:历史留下的永久记忆
毕节城,一座浸润红色文化之城。这里是贵州省中共组织的重要发源地,红军长征前夜诞生了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这里,附近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之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鸡鸣三省”会议,城里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红二、六军团政治部,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等革命遗址。2001年4月,毕节城郊凤凰山上的烈士陵园,与遵义红军山一起,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川滇黔革命委员会,红二、六军团政治部,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三处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鸡鸣三省
“鸡鸣三省”地处毕节市林口镇与云南、四川交界处,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一个重要地方。1935年2月初,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此地,根据形势需要,在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子里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会上还讨论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并暂弃渡江北上的计划,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川滇黔边区机动作战,寻机创建新的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鸡鸣三省”会议成功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决定而又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的任务,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的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贯彻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为长征的胜利赢得了组织上的保证。
川滇黔革命委员会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进入贵州,开始了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2月3日渡过鸭池河天险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今大方),2月7日在任弼时军团首长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任弼时和代主席陈希云发表了讲话,阐述共产党员、红军、革命委员会的宗旨、职责、任务。为有效打击敌人,2月17日,川滇黔革命委员会迁到毕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是全国少有的、贵州唯一的省级苏维埃革命政权。1986年,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群众长期开放。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红六军团政治部就设在毕节市城区中山路12号原安息会会址内,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员王震等领导同志就在此办公。军团领导大力宣传红军为“干人”打天下的队伍,积极开展“扩红”工作。此间,毕节地区参加北上的儿女达5000人,仅毕节县就有3000多人,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阶段,后来被红军将领称为长征时期的“黄金时代”。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
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请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毕节爱国主义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六军团派李国斌、廖明、欧阳崇庭分别担任三个支队的政委,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担任支队长。司令部设于毕节城区和平路74号周素园先生的住宅内。
“贵州抗日救国军”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支省级抗日武装。红军北上时,第二支队编入红军随军北上,一、三两个支队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直至解放。周素园先生亲自北上,到延安后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接见,毛主席称赞他“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
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
1933年冬,共产党员林青和缪正元从上海回到家乡毕节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同先期从贵阳回到毕节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秦天真、孙师武取得联系,决定以学校为阵地,以进步师生为对象,然后扩大到社会进步青年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经过积极筹备,由林青提名,大家讨论通过,在毕节城中女子学校成立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通过进步青年和学生,开展绘画、演剧、歌咏等活动进行抗日宣传。
1934年1月,林青、缪正元通过考察和培养,发展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毕节地下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对“草原艺术社”的领导。2005年4月,毕节市委、市政府在毕节二小修建“毕节草原艺术社旧址纪念碑”,并将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人物:传递火种的英雄儿女
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三大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后,二六军团是唯一一支从长征开始到结束没有减员的队伍,在毕节有5000儿女参加红军,成为长征中扩红的“黄金时代”。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乌蒙山区也成为支持红色革命最为积极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毕节是贵州播下革命火种最早的地方。周素园、秦天真、林青、徐健生,为贵州的红色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周素园
周素园(1879―1958),贵州毕节县人,1895年考取秀才,后为贡生。1905年受聘任贵州路矿总公司文案之职。1907年8月贵州第一家报纸《黔报》创刊发行,是该报唯一编辑。辛亥革命后,历任贵州军政府枢密员、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交通部顾问、黔军总司令部参议等职。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并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高级参议。同年10月离延安到成都,受聘于四川省政府顾问等职。1949年11月毕节解放,被推为毕节县支前委员会主任,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1950年6月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7月出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7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2月被任命为贵州省副省长。1958年2月因病在贵阳去世,终年79岁。
林青
林青(1911―1935),贵州毕节人。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童年时当学徒,因不堪老板虐待而出走重庆当演员,曾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被中共组织派往上海沪东团委工作。1932年因参与组织工人罢工而被捕。1933年秋出狱后与缪正元回到家乡毕节。
1933年初冬,林青、缪正元与毕节中学任教的秦天真等在毕节女子小学成立“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4年1月,林青、缪正元发展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成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党支部――毕节支部,林青任支部书记。不久又发展了原黔军营长、率二百多人枪回到毕节的范敬章加入党组织。党支部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林青等转移到安顺、贵阳等地,1934年底全省建立党支部10多个,党员发展到40多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遵义。林青到遵义向中央组织部长罗迈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罗迈代表中央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1935年7月19日,林青在贵阳被捕,9月11日被敌人杀害,年仅24岁。
秦天真
秦天真(1909―1998),贵州毕节人。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接受了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发起组织了“贵阳学生救国团”,领导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在贵州毕节组织了“草原艺术研究社”,团结进步学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于1934年1月被林青、缪正元发展入党,历任中共贵州省地下党毕节支部委员,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贵州反蒋抗日救国军四纵队政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历任延安中央党校学员兼第十党支部书记,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组织部长,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员,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和中央高级党校学员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局土改检查团团员,五兵团十八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等。建国后,历任贵州省贵阳市委书记、市长,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贵州省副省长,中共贵州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1998年9月8日在贵阳逝世,终年90岁。
徐健生
徐健生(1912―1993),贵州毕节县鸭池人。青少年时代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参加了“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抗日活动,于1934年8月在贵阳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地下组织贵阳一中党支部书记,中共贵州省工委交通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中央党校第十九班党支部书记、延安解放日报社党总支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湖北省建屏县中央机关土改工作队队长、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党校秘书长、新华通讯总社秘书长、中央直属党委委员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贵州省委委员,省政府秘书长,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府副省长,省第一届政协主席,省政府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秘书长,省委副书记兼贵阳市委第一书记,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一、二、三、五、七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1993年3月19日在贵阳逝世,终年81岁。 (文稿:刘莹整理 图片:毕节市党史研究室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