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瑞光的三儿子陆兴榜
75年前,红军途经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时,与布依首领陆瑞光签下“反蒋协议”,并留下了以红军营长方武先为首的12名伤员。不久,因为与红军“有染”,陆瑞光被国民党杨森率20军抓捕,并血洗弄染寨。后陆瑞光被枪杀在贵阳八角岩。数年前,陆瑞光被捕次日出生的三儿子陆兴榜听说方武先当年并未遭到杀害,而是顺利离开了弄染。这些年来,陆兴榜一直试图寻找这位父亲当年的战友。
◎12名红军伤员弄染疗伤
1935年4月16日,由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进入现在的镇宁自治县沙子乡一带,受到了布依首领陆瑞光的热情欢迎。当天,彭德怀、杨尚昆与陆瑞光签订了《反蒋协议》,并商定留下以营长方武先为首的12名红军伤员,待伤好后,指导协助陆瑞光开展革命工作。
红军离开镇宁后不久,在方武先的指导下,陆瑞光率部投奔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但途中受挫,返回弄染。后来,陆瑞光派人到安顺找到地下党组织,经过同意,与方武先在镇宁、关岭、紫云三县的48寨开展武装革命工作。
1336年12月26日,国民党杨森的部队来到弄染,将陆瑞光诱捕,并血洗弄染寨。1937年春,陆瑞光被国民党枪杀在贵阳八角岩。1989年3月3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陆瑞光为革命烈士(本报4月18日曾作详细报道)。
这些年来,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因为没有找到12名红军伤员最终去向的资料,因此有人认为,在杨森的部队诱捕陆瑞光的当天,红三军团留下的以营长方武先为首的12名伤员也惨遭了不幸。
◎颠沛流离定居任其村
在陆瑞光被杨森诱捕的次日,陆瑞光的三儿子陆兴榜出生。今年,陆兴榜已经75岁了。
陆兴榜长大后,从母亲罗凤岐及其他一些长辈的口中,知道了父亲短暂但不平凡的一生。
1936年12月26日中午,陆瑞光被诱捕时,身怀六甲的罗凤岐在众亲属的护送下成功从后山逃出。次日,罗凤岐生下了陆兴榜。后来,罗凤岐带着襁褓中的陆兴榜,来到关岭八德乡郎妹陆兴榜的外公家躲藏。因不敢住在家中,罗凤岐只得住在郎妹寨后山的一个山洞中,由外公的家人送吃食。半年后,见外面没有风声了,罗凤岐才带着陆兴榜走出山洞。
陆兴榜7岁那年,母亲带着他到花江镇读书。直到1948年,罗凤岐才带着陆兴榜来到镇宁沙子乡任其村居住,一直到现在。任其村距弄染村直线只有数公里。
1996年,罗凤岐在任其村去世。
◎烈士遗孤为父寻“战友”
解放后,最早向陆兴榜重提起红军12位伤员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一天下午,在几个任其村村民的带领下,几个扛着红旗的人来到陆兴榜的家中。这几个人称,他们是重走长征路的,知道当年这一带的布依首领陆瑞光与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杨尚昆签过《反蒋协议》,还留下了12名红军伤员。他们到陆兴榜家中的目的,主要是看望陆瑞光的后人。
在谈到红军当年留下的12名伤员时,陆兴榜的母亲罗凤岐说,当时的情况混乱,大家都不知道这12位红军伤员的最终去向。但这些人说,方武先还在人世。
那个时候,陆兴榜并未在意,所以也没有细问方武先的具体情况。
三年前的一天,陆兴榜突然在一本安顺出版的《六马志》上看见,1987年,曾任过海军副政委的方振武中将向原安顺地区党史办的工作人员谈及方武先时,说方与他是同乡,都是湖南平江县人,他们是一起参加红军的。当年遵义会议后,行军到贵阳附近时,他还遇到过方武先。
得知方武先是湖南平江县人后,陆兴榜产生了想寻找方武先的想法。陆兴榜说,就算方武先当时真的没有遇害,现在也可能不在人世了,但他想找到方武先的后人,也续起这段跨越了70多年的“红色奇缘”。
陆兴榜希望,若有知情的好心人,能告知他方武先后人情况,在有生之年,他想与父亲当年的老战友的后人见上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