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远播,保护却是空白;后继乏人,村民担忧失传
安顺藤甲兵前景堪忧
⊙核心提示
许多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4年前,安顺开发区一支自称是乌戈国藤甲兵后裔的韦氏布依族村民,根据一块残片和老人们的回忆,成功复制出了“藤甲胄”,消失了1700多年的“藤甲兵”在安顺“复活”。但藤甲的声名远播与保护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不仅存放藤甲的条件恶劣,而且目前只有3人会编制藤甲胄。年久失修的老屋内堆放着藤甲胄。
【红火】
“藤甲兵”国内声名大振
2007年12月底,安顺开发区歪寨村村民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烧掉残存的一块藤甲残片,成功复制出了一套“藤甲胄”。
本报率先报道消失了1700多年的三国“藤甲兵”在安顺“复活”后,引起了国内多家纸质和电视媒体的持续关注,“安顺藤甲兵”也因此声名大振,国家军事博物馆还将一套命名为“布依藤甲胄”的藤甲收藏展出,不久,专门展示三国文化的成都武侯祠也收藏了4套来自安顺歪寨的藤甲。
自从复制出藤甲胄后,歪寨村还专门成立了文化发展产业协会。因为没有资金,没有场地,编制的20多套藤甲胄的存放成了问题。后来,协会会长韦达泽决定将自家差不多20年没有居住的一套老屋拿出来,专门存放藤甲胄。
【沉静】
藤甲胄堆放老屋无人问津
记者昨日来到歪村,见到存放藤甲的老屋。
由于这套木质结构的老屋年久失修,门窗老化,木楼板已开始朽断,屋顶许多地方的瓦片已破损,用竹条编的墙上的石灰已脱落,屋子四周到处是洞,四面通风,遇到下雨,雨水就会从屋顶上和墙体四周灌进老屋里,堆放在木楼和地上的藤甲免不了会被雨水淋湿。
就在这套四面通风的老屋里,20多套藤甲胄一部分被堆放在老屋的地上,一部分被放在楼上。由于被雨水淋过,一部分未来得及浸泡桐油的藤甲胄已开始发霉,生出了发绿的霉点。
村民们说,发霉的藤甲胄,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过不了多久就会坏掉。而其他虽浸泡过桐油的藤甲,如果长期被雨水淋湿,时间长了也难保。
【传承】
藤甲工艺仅有3人懂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为止,歪寨村只有韦达泽、韦永华、韦永兵等3人会编制藤甲胄的工艺。而这3人也未被认定为藤甲胄工艺的传承人。由于藤甲胄的工艺非常复杂,且编一套完整的藤甲胄耗时也长,因此有人说,如果再不加大对藤甲的保护力度,藤甲胄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可能。
据了解,三年前,歪寨村的“藤甲胄”仅被列为安顺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保护力度并不大。
前不久,安顺民委的工作人员到歪寨村调研,发现了上述问题,还指出了歪寨藤甲的保护存在无防火措施、无防潮措施、无防盗措施及无专人管理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许多歪寨村民也非常担忧,村民们表示,当务之急是希望上级部门重视,拨一些资金对存放藤甲的破旧房屋进行维修,先将这20多套藤甲胄保护起来,以免藤甲文化再次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