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事件的发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如何抵御风险,抗震减灾,充分利用保险保障功能,通过理赔补偿形式来减轻地震危害对人民生活、生产的影响程度。记者从一位女性的笔端,从17年前所撰写的地震保险的文章中,了解到她对地震保险功能的所思所想,今天读来也有很大的启示。那么,这位率先在1994年就撰文提出重视地震保险的人,就是来自河南的一名女性……
4月11日,是日本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核危机发生一月祭,记者慕名见到了胡春帆女士。她端庄俊秀、温柔中透出坚毅,一头的卷发更彰显出她特有的个性,说话一嘴标准的普通话,一幅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从她外表来看,你无论怎么看,她都不是一位年过五旬的女性,然而,经过岁月的沉积和磨练,在造就她刚强和自信的同时,也成就了她别具一格的成熟思维方式。
在谈到她1994年撰写的这篇《问苍茫大地何以补沉浮?中国呼唤地震保险改革》新闻调查文章时,她仍然显得有些激动,她告诉记者:“当初是在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看到我国的保险机制还是那么的残缺和脆弱,经营又是那么的粗放,在地震灾害面前显得那么的苍茫无助与无力,心里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撰写这篇文章,就是唤醒政府部门在地震保险领域建立起有效保险保障运行机制,以抵御百年难遇或者说千年一遇的地震灾害对国人的损害。”
胡春帆,河南省郑州人。她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曾任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秘书、河南省社科类十佳期刊之一《中州今古》常务副主编。1988年-1989年间,她借调到河南电视台新闻专题部,撰写国庆40周年献礼片六集系列专题片《巍巍大别山》,并出任主持人。1991年12月,调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河南分公司担任河南另一社科类十佳期刊《当代保险》杂志主编,在她的领导下,《当代保险》不仅在河南叫得响,更成为中国金融保险类核心期刊,全国保险三大刊(《保险研究》、《当代保险》、《中国保险》)之一。以鲜明突出的指导性、实务性、可操作性,深得社会广泛喜爱,发行量全行业第一。1996年6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实行产、寿险分设经营,她任中国人寿河南分公司系统工会副主任兼机关工会主任、常青宾馆总经理兼中国保险报驻河南记者站站长、中国人寿保险河南省分公司《中原寿险》报主编等。对历史与文学有较高造诣的她,在潜心研究多学科领域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改革和发展。她是一个“天生的”报人,又是一个刻苦的报人。她有新闻观察的极端敏锐,又手拿一枝生花妙笔。正是在她担任《当代保险》杂志主编的上世纪的中国,具有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及震源浅等特点,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57万人,约占全球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1/3。而停办恢复后的保险业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一揽子”经营,由于没有剔出另计,刚刚几年,竟积累了数以2万亿元计的地震保险责任。而《地震法》和《保险法》也相继在酝酿中,地震保险改革初露曙光。胡春帆坐不住了,她以强烈的责任心,新闻工作者的“第三只眼”写下了《问苍茫大地何以补沉浮?中国呼唤地震保险改革》新闻调查文章,发表在《当代保险》1994年第10期的《焦点透视》栏目上。这篇文章长七千多字。据胡女士介绍说,当时她撰写这篇文章,就是想通过这种宣传渠道,来唤醒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提高全民性对地震保险的认识和认可度。建议全行业甚至全社会都来关注地震保险,在地震保险方面建立起长效的运行机制,把地震保险科学地有法可依地列入保险保障体系,这是她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在这篇文章中,她用敏锐的视角,翔实的文字,准确的数据,把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地震灾害和中国自古所遭受的地震危害,进行了有根有据的梳理,认真剖析了中国地震保险所存在的残缺和不足,提出了改革地震保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撰写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地震保险的好文章。
当年她采写这篇文章,在通讯工具欠发达的状况下,用了整整近一个月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翻阅有关书籍,先后采访过地震部门、民政部门等,也曾多次联系过山东、河北、江西、江苏、云南等有关省份的有关人士,并请求过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财产保险部总经理杨大荣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驻日本首席代表王祝平等领导同志的帮助,得到了各方大力支持,获得大量素材,才最终完成这篇近万字的新闻调查文章。刊出后,即在全国保险界引起巨大反响,该文以其针对性强、数据准确、论据充分、发布权威、主题鲜明、文笔优美,而且具有先见性与指导性,受到保险界知名专家潘履孚等领导学者好评。她的这篇文章的刊载,为《地震法》和《保险法》的立法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督促作用。她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位撰写地震保险的不平凡女性人物。
目前的胡春帆女士,受聘于《中国保险报》河南记者站负责人,她以平和友善、稳重大气,又快乐而优雅,在享受阳光生活的同时,热心社会活动,不断采访和写作出有益于社会、能够鼓舞人心、使人奋发向上的新闻作品和诗词歌赋。(记者王一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