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人社部牵头,联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等7部委,从2006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派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2至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
据统计,5年来,全国已选派14.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第一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
从规模上看,数量逐步扩大。2006年全国共招募2.3万名高校毕业生,随后逐步稳定在每年3万人左右。
从分布上看,地域日趋合理。投身中西部地区的人数从2007年的53%上升到2010年的65%,充分体现了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的政策导向。
从服务类型看,类别趋向均衡。农村急需的医疗、农业技术人才比例逐年提高,分别从2006年的12.00%和11.20%提高至2010年的15.94%和17.44%。
从整体素质看,学历逐步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40.56%,提升到2010年的59.32%。其中党团员超过了90%。
从期满流动渠道看,就业“管道”逐步拓宽。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9万余名“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整体就业率超过了80%,并且大部分期满人员选择了继续扎根基层。
用所长 助成才
5年间,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对“三支一扶”计划安排部署。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中央补助经费管理、支医大学生参加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录期满服务人员等政策规定,在生活补贴、户籍档案、流动发展等方面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各地各部门则结合本地实际,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形成一整套涵盖宣传动员、选拔招募、培训派遣、日常管理、期满就业流动服务等环节的制度框架和工作程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十分注意服务与管理相结合、使用与培养相结合,不断强化日常管理服务,落实了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制度,既让大学生在基层发挥作用,也为其成长成才创造环境、提供条件。
为落实财政补助及优惠政策,建立全国“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员数据库,统一了国家—省—市—县—乡镇各层级信息化标准和流程,实现了人员信息管理的全覆盖及动态管理的目标;
为提升服务基层能力,建立了以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制度,加强各环节、各阶段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培养;
……
管理就是服务。眼下,像QQ群、“短信通知平台”这些很“潮”的信息交流平台,正逐步被黑龙江、江苏、河南、福建、贵州等省广泛运用到日常管理服务中。“用这样的方式跟大学生们沟通交流起来更方便有效,解决生活工作困难也更及时。”人社部人力资源市场司负责人表示。